每到十一月,这座城市便要掀起一股读书热,各种阅读活动此起彼伏,书的墨香味顿时飘散在街道社区的各个角落,没有人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整整一个月,人们都在讲述着关于书的故事,谈论着阅读的话题。这是一次全民的文化警醒,更是一种对文化的景仰。如果一个城市真正热爱阅读,一定会受人尊重,哪怕它本身是方文化的浅塘薄田,终究会成为文化的海洋。这么多年的高贵坚持,原来被一些人斥为文化沙漠的城市,早已成为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正俨然长出文化的森林,读书月活动功不可没。推动全民阅读是件最基础也最为有效的文化积淀方式,给怠于读书者动力,帮疏于读书者续航,为勤于读书者加持。
虽然我现在已无须借助外力推动阅读,手捧书卷在沉醉其中也成了我的日常生活,但我依然认为全民阅读的热烈氛围能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人的肃然敬重。如果没有书的清香徐徐拂来,只有浓烈而炙热的铜臭气弥漫,那该是个多么物质而世俗的地方。好在好读书的人不少,不管是否求甚解,每年读书月期间,书城图书馆都人头攒动,前来讲学论道的名家如云,城市的文化底蕴一时变得厚重起来。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不去书城光顾几次,参加几场阅读分享活动,很容易被人视为粗俗之人,自己也会生发些自我鄙视的意识。
记得初来深圳创业,听闻此处满地散落黄金,身边到处都是机会,于是奋力奔波于名利之所,希望能够有所作为。
那时患了知识迷茫症。对于读书,无所用心。离开学校,就像脱缰的野马,恨不得在广阔的社会原野日夜驰骋,阅尽人间春色。就此陷入案牍之间,没入红尘之中,一年都难得碰一碰书开一开卷,吃着过去积累的一些知识老本,一心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与书结缘,完全忘却了离校时导师语重心长的教诲:“无论走到哪里,居于什么岗位,学问永远都不能丢”。那时就是个懵懂无知的青年,钻入人情世故和凡尘俗务中,根本无法也不愿自拔。学问一道,早已成为废途。面对知识,我就像个迷途的羔羊,茫然浑然,不知归路。
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跟一个来自一所著名高校的年轻学者宴聚,听他谈他的思想观点和专业成果,但见他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了无滞碍,那一刻,我看到他身上闪现着知识的光辉,文化的力量,我当时想,这便是苏轼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了。相形之下,我突然觉得自己变得有些矮小,有些粗俗,并且心中胆怯起来,慌张起来,我知道自己染上了知识恐慌症。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读的书,居然懂得那么多,想得那么深。似乎我也一直从未缺席过读书的任何一个阶段,初中高中大学,都有经历,可读书寥寥,从未理出个什么头绪,就是自己相对熟悉的专业领域,也只是浅尝而已,绝未登堂,更无庸言入室。看到别人学识广博,著作等身,心中不免沮丧,同为士子,相距何止千万里。这些年沉沦世务,居然忘了还有读书一说,早已变得语言乏味面目可憎了,如果再不借着书香荡涤身上的烟尘,便要彻头彻尾地沦为一个俗人了。于是暗自决心将读书作为第一要务,开始苦心经营。
接下来我好似犯了知识饥渴症,只要是知识,不管有用无用,喜不喜欢,都广收博览,囫囵吞枣,恨不得把墨水倒进肚子里,把书本嚼碎吞下去。那时经常以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鼓励自己,勤学苦读,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传统文化,西方哲学,天文地理,经济科技,方方面面的书籍都有涉猎,如饥似渴地加以吸收。然而就像一台榨汁机,水果蔬菜扔进去不少,榨出的果汁却没几滴。论及书的数量,倒是翻了不少,但其内涵神韵得之甚少。饿是不饿了,可吃得并不舒坦。与人论道,也可滔滔不绝,口吐万言,俨然读书人的样子,但我自己心里明白,多年的狂读,不过是积累了一些话柄谈资,真正的学问之道还遥不可及。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蜻蜓点水般的阅读,并不足以成就一个大家,学问一道,更需要的是一门深入。沉心静思,我终于意识到,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门知识通达了,有时反而可以触类旁通。
后来我染上了知识挑食症。把一切看起来华丽时尚的书籍都束之高阁,反反复复读的就是那几部经典。我相信以一当十的作用,相信举一反三的功效,相信一心深扎的力量。正如我相信任何一套拳术,功法深厚的人打起来都会虎虎生威一样。形意拳巨擘郭云深不是有着“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誉吗?无独有偶,宋朝的赵普,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而今渐老,光阴无多,更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必须练就一双法眼,过滤掉一众花花绿绿哗众取宠的垃圾读物,寻找那些朴实无华却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一日三餐,食之不辍。
根据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年龄精力,在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心精研中国传统文化,而对西方经典只观其大略。于是按照梁启超和章太炎两位先生所列书单,选取其中的150本古代经典书籍,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经史百家杂钞》等反复诵读,字字句句弄得清楚明白,逐渐地,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开始融会贯通。读书的功效逐步显现,学问慢慢变得系统全面,纯粹精深。在此基础上,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正在形成,再也不似过去那般人云亦云。知识的积累厚了,就会转化为智慧,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奇的效果,这让我屡屡大受裨益。
最为关键的是,在阅读中经常会因见到好诗好文或有所体悟而获得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有时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正如饮醇酒赏美人,个中之妙,存乎一心。关于读书之乐,明朝的学问家张岱说过:“惟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竟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 ”我深有同感。
如今读书已成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一不读书,就像长年坚持锻炼的人不运动,总觉得浑身不畅快。所以公退之余,我尽量婉谢应酬,或在明月之夜,或在风雨之夕,手执长卷,欣然进入书中世界。尤为幸运的是,我所居之处恰在山边水旁,“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在杨柳依依之时,在鸟鸣嘤嘤之中,更让我容易沉心静气,消除世虑,神游书海。
明朝于谦曾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而今书于我也似故人,常常相伴,只要自己不变心,故人心是不会变的。有了这个故人的长相伴随,此生再也不会感到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