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十三邀的最新预告是郝蕾就失去了大半的兴趣,又是一个艺人的采访。当然也是看了,毕竟现在能看的节目就那么几个。或许是我对(统称)艺人这个群体带有极大的偏见,也许是因为我和他们根本毫无瓜葛,本来就是一个天然带有吸睛性质的职业,讨了巧又捞了钱不说,话语权也是他们的,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行业的塔尖艺人还是那么几个,无论哪个国家。比如某音乐大奖,如李宗盛、罗大佑等人居然还是能获奖,真是没什么意思。郝蕾应该还算是个很好的演员。但这个群体的天然属性让人感到厌烦,我们更多需要的是一些学者、思想家等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或者是了解更多边缘人的声音,比如建筑工人、尘肺病人、地下矿工、国际间谍(这个应该比较难)等等,而不是看上去华丽、又享受着超出一般人的华丽生活的明星。想想许倬云感叹历史时的眼泪,有关部门真的应该要加大力度限制一部分人了。节目中郝蕾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挺好,她说她感谢直播这个行业,让很多想尽办法进入娱乐圈就是去捞钱去的人解放了(大意),不用演戏唱歌了,直接直播赚钱就好了。这个说的很对。不过总体上看点不大,确实不如像陈嘉映、蔡澜、项飚、白先勇等期好看,不多说了。
弗朗索瓦丝·萨冈在《巴黎评论》的第二册的采访有一句对于“现实主义小说”的评价非常中肯:“没有什么比那些所谓的‘现实主义’小说更不真实的——它们简直是噩梦。”和朋友探讨过到底何为现实主义,我倒觉得所谓的魔幻才更现实,而真的现实才魔幻。“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儿本不是文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连马尔克斯都不承认,也不知道谁用了一个如此暧昧的称呼来称呼现实,像是有意在为真实之上蒙上一层纱。我看,我们这才是最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地方,马尔克斯去世的有点过早了。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所谓的网友、网民根本不具有带有任何民意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网络的渠道,我们会更加闭塞,虽然网络也依然没有让我们觉得豁然开朗,但毕竟,隔靴搔痒也能搔到一点,比没有还是要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