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午休的时候大家聊天,公司一直有句名言,奥莱赚钱奥莱花,一分别想带回家。所以上周出差去项目的同事,回来后就是各种买买买的快递。我对面的同事下周去日本度假,又一轮日本带货开始,8月的时间他们夫妻刚刚去了一次。那时候我上级买的一支LV包现在市场单价已经上涨了4000多。这次上级又委托同事给她买了。
上级说她在项目上工作的时候有很多品牌导购员的微信,一有好货就会喊她。所以那些年她几乎没有因为喜欢买过衣服,基本都是因为太便宜买单的。还好有些品牌确实还不错,禁得住了时间的洗礼。来了集团后,因为不常在项目,所以从线下转线上,上级买买买的快递还是高频到货的。衣服鞋子包包每个月都有,去项目出差还有。聊天时她说她不会花旅游的钱,比如我休假一周去山西,她说要存钱,不要都拿去旅游了。我和隔壁桌,对面桌,后面桌同事都是爱出去的女人,我们突然对视笑了。
我说自己一年的旅行支出也就不到她一个包的钱,只是消费在不同的地方。相当于我把买包买衣服的钱花在了旅行上。所以我也不用那么多包和衣服来满足自己。因为我并不爱好奢侈品。
总之,大家在一起工作,消费习惯还是差异很大,当然还有收入,年龄,家庭环境和过往的不同。我和隔壁桌买了一个宁波城市杯,原价158,我找前同事打了7折,刚好111。上级看完很好看,说自己不会花100多买个杯子。我说自己在用的这个杯子是成都城市杯,朋友成都背回来的,我用了快10年了。上级说她不会用一个杯子10年。我笑了笑没啥说的。
如今年龄不断变大,收入虽然没有巨大的增长,但是为了自己开心,我还是会愿意花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但似乎这不算特别有用的东西。我算是一个比较怀旧也爱惜物品的人,比如旅行的冰箱贴,好看的台历,杯子,笔,音响,和一些小的工具。细数下来就是确实没有特别多用处,每次用起来的时候自己开心。
今年不知道是不是锻炼太少的关系,总觉这个冬天特别冷,以往过冬的杯子早早开始用了还是觉得冷。于是开始看桑蚕丝被子,但凡合适的价格都要四位数,心里还是纠结了一周。特别冷的那天我拿出了羽绒服穿,马上就去下单了被子。是的,一间羽绒服,当初反季买的时候五折后也花了1500+,一床被子会用好几年,它值得。收到了,盖着了,这个冬天也温暖了。
有人喝茶存茶,几万一斤都可以,却说自己不舍得花钱买书。就像我觉得买书值得,300多一支的口红,一瓶香水我不会主动去买一样。我们会愿意为自己认可的东西买单,在自己的消费自由里让自己开心就好。
消费主义裹挟的阶段也许是很多人的必经之路,至少那一刻让人开心,所以,找到取悦自己的方式,也不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多元一直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