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虽常任京官但极少进入中枢,去世后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之辍朝

包拯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官职很多,总的来讲,是多居京官,少入中枢。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宋仁宗天仁五年(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此官属大理寺属员,官阶九品,真正的九品芝麻官。大理寺乃北宋三法司之一,大理评事“掌同司直,出使推按,参决疑狱。”这个官职历史悠久,一直延续到民国才废除。

包拯在大理评事任上不长,就被外方地方,翻阅史料会发现包拯的地方官履历非常丰富。

外放第一职是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令,时间不长,因父母年迈,为就近照顾父母,得吏部批准,改授离庐州(今合肥)不远的和州(今安徽和州)监税。景祐四年(1037年)结束守丧期的包拯,出任安徽天长知县。“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四十岁前的包拯,除了极短暂在朝廷和江西任职,其履历从未离开过安徽老家,而且当的都是七品的知县或监税。

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端州知府,端州就是今天广东的肇庆,盛产文房四宝中的端砚。

包拯

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入京任殿中丞,此官从五品,为殿中省属官。后经监察御史王拱辰举荐,出任监察御史,品秩虽然只是从七品,但权限却很大,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包拯离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这是五品外官,为主管运输事务的地方官。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一年后,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属于五品的辅官(待制,等待诰命之意)。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出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次年,转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路安抚使。乃大臣代表中枢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一般由知府知州兼任。任期不长,又因丧子出任扬州、庐州知府,加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出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任刑部郎中,知江宁府。这一年的十二月,诏回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权知即代行之意,非正职。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谏议大夫(从四品)、权任御史中丞(正四品)。

嘉祐六年(1061年)任给事中,三司使,皆为四品官,四日后,升任枢密副使,官秩正二品,这是包拯为官几十年来当过的最大的官。枢密院为北宋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行政机构之一。不久,调任礼部侍郎(正三品),固辞不受,仍居枢密副使。

包拯

包拯曾弹劾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与王逵(此人曾数任转运使),弹劾的内容是说此二人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导致激起民变,可是包拯连续六次上章弹劾,都未能奏效,于是在第七次弹劾中,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宋仁宗最终还是终于罢免了王逵,处置了内侍。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包拯为官几十年,地方、中枢的履历都非常丰富。但他一生,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年时间,而且还是权知开封府,属于代行,不是正式任职。他晚年做到了枢密副使(正二品)这样的高官,也算是几十年来朝廷对他为官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肯定。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以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太白昼见。庚午,包拯卒。”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车驾幸其第临奠,辍视朝一日。”追封礼部尚书(正二品),谥号“孝肃”,“赠礼部尚书,谥孝肃。”肯定了包拯清廉为官的一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