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1-3-5”模型,如何从日常班级琐事中挖掘出具有深度和启发性的育人故事?请举例说明你在班级里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运用该模型将其转化为一个育人故事。
七年级开学的第一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教室的课桌上。“大博”和“小博”(化名),这两位好动的少年,就像两颗不安分的小石子,投入了班级这片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作业错误百出,无视班级纪律,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 。
开学后,前两个星期每天进行班务总结,每周五进行一周工作总结,这两个学生的问题愈发突出。第三个周开始,作为班主任的我,和这两个同学的家长进行了深度沟通。从那以后,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的轨迹悄然分叉。大博的妈妈每周二都会准时与我沟通,也尽量抽空监督他完成家庭作业。大博妈妈和我的沟通从作业完成情况聊到孩子在家的小动作,连他做题时爱用右手旋转笔的习惯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小博的父母离项城大概有150公里,奶奶既看不懂手机,也不识字,无法监督他学习。这使得小博仿佛置身于一片自由的真空地带,他像棵没人修剪的野草,在放任中渐渐偏离了方向。
在一次英语测验中,大博虽然进步不大,但他的试卷上满是认真订正的痕迹,我看的出来那是他努力的证明;而小博的试卷却一片狼藉,鲜红的分数刺痛了我的眼睛。评讲之后收上来依然有部分题目空着,更别提凌乱的字体有多扎眼。看着这两份试卷,我陷入了沉思:入班时同样的起点,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开始采取行动,和各科老师沟通后,针对大博渴望被认可的心理,我们在课堂上给予他更多展示的机会,让他担任学习小组组长,负责督促小组成员学习。在妈妈的陪伴和各科老师的鼓励下,大博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稳步上升。小博这孩子,一度让我们挺头疼。课堂上坐不住,时不时捣点小乱,家庭作业从不带回家,有时甚至敢跟班级纪律和班干部对着干,各科老师轮番跟他聊,耐心耗得差不多了。我自己也常有股无力感——明明想拉他一把,却总像拳头打在棉花上。说实在的,那会儿真觉得自己在教育上还差得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转机是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的,经过寒假我个人心态的调整,我又鼓起了信心!我尝试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耐心。课后,主动找他谈心,了解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同时,老师发动班级里的同学,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小博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每周一次跟他的家长微信沟通,以前跟他爸妈打电话,总说“孩子又违纪了”,后来改成“今天他主动帮同学搬书了”“今天早读背会了一首诗”,末了再慢慢说学习上的问题。电话那头的语气,也从一开始的愧疚、无奈,慢慢多了些期待,说“周末我们回去,再督促督促”。
在七年级后来整个过程中,大博在妈妈和老师的双重支持下,一路高歌猛进,到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时,已经进入班级第十名。而小博七年级上学期落下了很多课,从下期开始虽然进步缓慢,但也开始追赶,课堂上不再捣乱,不想学习时就自己趴桌上睡觉,作业也基本能按时完成。总之,在螺旋上升中慢慢地转变。
七年级这一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学期末,我们三位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坐在一起复盘这一学期,感慨万千。大博的成长,是家庭与学校紧密配合的成果;小博的转变,虽然微小,却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两个孩子的故事,不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吗?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用力,而是家庭与学校拧成一股绳,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既做引路人,也做陪跑者,让每颗种子都能在合适的土壤里,慢慢长成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