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小公司而言,最好的是能立即产生效益的创新,否则很危险。
举例来说,索尼今天在数码相机领域举足轻重,其核心技术就是CCD,但索尼为此亏损了多少年?十多年!一般小公司,可能早完蛋了。
2.对于技术创新,小公司戒之在赌——量入为出是其根本,现金流为王;大公司戒之在怠——瞄准了,死咬不松口。
3. 战略再好,也要“一把开鱼刀”
对于初创公司,团队恐怕大多是由二流选手搭建的,因为请不起一流选手嘛。
陌生领域,大家磨合也慢,效率低下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战术拖沓,导致战略变形……
最终,完美的战略设想变成了废纸一张。
所以,在一个初创企业起步阶段,能够把业务快速撕开一个口子,迅速见到成长,比纸面上的优美战略重要得多。
毕竟战略可以“手艺化”,边做边调整。可早期企业的现金,可是花一天少一天。
我把这种早期撕开口子的方法,命名为“开鱼刀”,典故出自荷兰。
4. 我个人也曾经受益于我自己发明的一把“开鱼刀”。
时间回到阿芙精油还没上网销售之时,当时阿芙精油已经有了百余家商场专柜,但始终无法突破化妆品销售的平均值——这也就意味着,这盘生意大约就在盈亏平衡之间波动,想继续壮大,十分艰难。我当时结束了“征途”网游,收心工作,开始面对这一窘境,每天跑去商场,观察有哪些机会可以带来启发。
化妆品的专柜只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少数国际大牌,每年广告费无数,销售顾问一脸高冷,顾客来了都是“点单式销售”;另一种是绝大部分国内品牌,都要通过“喊宾”“拦截”来拉顾客进柜,然后才能进行销售转化——逛过商场的女性都知道,这种方式令人反感,可对于品牌方来讲,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我当时发现,有个阿芙销售顾问很神奇,她一个人的销售额大约是别人的3倍以上,我就专程跑去观察。发现秘密在于,她从批发市场搞来一种小指甲盖大小的玻璃瓶,瓶子上还有彩陶贴片,很漂亮,她免费送给路过的潜在顾客,但这一个小空瓶有啥用呢?顾客主动就会询问。她回答,我可以送给你几滴精油啊,不过,你要哪款呢?我们这里很多款啊,你说说你有哪方面的需求?如果睡眠不好我就送你薰衣草精油,长痘了就送你茶树精油,想心情舒畅我就送你甜橙精油,希望瞬间拥有幸福的感受的,我送你最珍贵的玫瑰精油好了……一来二去,顾客需求聊明白了,送的那几滴可满足不了顾客,破冰成功后,销售自然顺利成交。
5. “不变、微调、乱变”之间的拿捏
我直接转述曾鸣教授的答案就好了:愿景是“不变的”,这东西就是个灯塔,不管你出发多久,走了多远,看看灯塔,就知道为何出发,想去哪里;而战略是“微调的”,为了到达那个地方,进行综合的资源调配,是因应时局的变化,随外部的竞争和对行业本质理解的不断加深,做出相应调整;那么“开鱼刀”呢,则是“乱变的”,完全没有章法可依,有可能就得靠灵感碰撞,重点是千万别死守某把“开鱼刀”,一个方法不灵赶紧换第二个,第二个不给力咱换第三个,快速切换到能令你的战略落地的那把最有效率的“开鱼刀”
除了德鲁克所云的“高低”之外,如何在“不变、微调、乱变”之间拿捏,我相信也应该是一个企业CEO每天花最多时间思考的地方。
6.
真的有纸面上的“好战略”吗?其实没有。
这是个“灵感、计划、行动、反馈、修正、再计划、再行动、再反馈、再修正……且不介意期间多来点灵感”的复杂过程。
你真的相信当年的ZARA、美国西南航空一步都没走错,就快步走到今天?
尤其某些网友,完全沉浸在“战略规划”的逻辑美感当中了……战略只是“想”和“看”出来的吗?
我想说明的是在“目前资源起点”和“假设的终局”间,如何思索战略的大概。接下来,就是“战略手艺化”的过程了。
7. 所谓战略,一定有一个“赌”的过程,没人知道有多少意外会发生,但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信息,来判断赌赢的概率。
8.
9. 事实上,消费者买任何一样东西,都不是跳到商家面前买了就走的,而是一个过程……且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弄清楚这个链条,你该如何“发力”,在价值链上哪个环节发力,就容易判断了。
举例来说,顾客购买安公公的英国鞋,是不是从商场开始的?不一定。也许是从广告开始的!是电视广告、杂志广告还是网络广告?也许都不是。还可能是口碑传播。这就是消费者消费链的上游环节。
10.
战略的核心
11. “机会导向”的问题通常表现在,你能发现机会,别人就会跟进,竞争对手会让你的利润越来越薄——这时你要么刺刀见红,拼运营效率,拼成本控制,把对手耗死;要么重新寻找新机会,不和他竞争;要么调整战略,发现蓝海,让对手看不懂、学不会、拼不过。
12. 行业相关性和能力相关性
遇到业务停滞阶段,如何开创新的增长点?一般而言,分三个方向:地域性扩张;产品多元化;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那么,对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尤其是理解程度的高下,是否决定了竞争结果,甚至能成为影响输赢的关键点呢?
13. “这个世界上,任何行业都不存在完美的企业!”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完美的产品不存在,又何来完美的企业?
举个例子,哪个牌子的汽车是“完美的汽车”?奔驰的S600够好吗?很多国家的元首都坐!可是,论安全,沃尔沃似乎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论操控,宝马的760要好那么一点点;论安静,雷克萨斯说自己的LS460才是世界上最安静的轿车;论速度,布加迪几秒钟就能从零加速到百公里时速;论尊贵,劳斯莱斯、宾利又都齐刷刷表示不服……
这么说,大家明白了吗?奔驰其实已经是很好的车了,但依然无法在各个方面做到完美。只要你在某个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就可能抢走奔驰的一部分潜在
14. 我曾经也试过两个人以上的合作,但效果不好。我想可能和人性有关,三人及以上,就开始上演“三国”,麻烦。两人就比较好,只要保持“无缝沟通”
15. 有个政治学家说过大意如此的话:在一切政体中,最糟糕的不是独裁,而是无政府状态。类似,在企业经营中,最糟糕的不是独裁,而是群龙无首的内耗。
16. 找个能互补的搭档
找不找创业伙伴,我虽然给不出答案,甚至我自己都大大跌过跟头,但“搭档”,你多半需要一个。(早期搭档多半是要给股份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公司都是两人一块干活的。比如,比尔·盖茨的背后是保罗·艾伦在辅佐(后来是巴尔默);迈克尔·戴尔有凯文·罗林斯;葛罗夫的老搭档就是确立摩尔定律的老摩尔;乔布斯搞出苹果有一半是沃兹尼亚克的功劳;伟大的索尼也是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俩人一块管理的……其实我要好好动脑子想想,还能举出一大堆例子。
17. 甘特图
18. 职场过水蟹
大闸蟹里的“过水蟹”其实还好,也就是蒙你多花点钱而已。“职场过水蟹”就比较糟糕了,你多付的薪水倒是次要,主要是他们不懂装懂,会把你的业务弄得混乱不堪,损失巨大。
我作为受害者的经历,则是在做餐饮时。同样是猎头,给我们推荐一位曾在肯德基、小肥羊任职的“高管”来当雕爷牛腩的运营副总。雕爷牛腩在前一年半的时间里,营销的成功掩盖了一切成本、管理、细节上的瑕疵。问题是毕竟得回到餐饮行业的基本面——当客流量回归到常态,问题就全都暴露出来了。
这位“过水蟹”副总,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实际上做的全是表面功夫,连最基本的成本核算都不过关,导致雕爷牛腩的所有食材进价都比同行贵了30%以上……我们赶紧把这位“过水蟹”革职,另寻了一个真懂行的副总,又花一年多时间,才令一切回到正轨。
19.
那么重点来了,怎么避免被“过水蟹”们坑呢?我到今天也只勉强有上中下三策,仅供大家参考。
所谓“上策”,就是“熟人推荐”,这和雷军搞投资说“不熟不投”一个道理。此计缺点很明显:圈子不够大;优点也突出,就是不会赤裸裸被坑到。“熟人”也就是担保人,夹在中间,虽然希望促成交易,毕竟和猎头还是不同,猎头是纯做生意,砸了锅也不怕,顶多未来不做你们家生意了。熟人介绍的特点是,推荐人会尽量还原真实情况。
“中策”呢,就是认认真真做背景调查。花钱花时间,在当时看来有点辛苦。转念想想,万一用错了,遇到“过水蟹”,那损失的金钱和擦屁股的时间,和背景调查的那点钱和时间比起来,简直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差别。
而“下策”,就是面试时,用一种“立体问答”的策略。本质上,“过水蟹”们见过猪跑,却没吃过猪肉。他们最常用的伎俩,就是用听来的、原来领导的各种理论,注水一些新鲜词儿,或者用根本不是他主导的实际案例,来为自己镀金。这些人所说的理论是真实的,案例也是真实的——唯一不真实的是,理论他并未真懂,案例也不是他做的(顶多是参与了一下,但作为小角色管中窥豹,不知全局)。
这时我认为甄别的重点,就变成了:“理论谈逻辑,案例论细节,再把二者打通来聊。”
所谓“理论谈逻辑”是指,任何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且任何理论也都有其局限性。
比如说,你招聘个负责新媒体营销的人,他很可能拿“‘90后’如何如何”来说事儿,真正的高手必然“通达”,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新媒体和“老传播套路”联系起来。而“过水蟹”则反反复复就是那几句……就肯定有问题。
“案例论细节”则是指,你不是声称某个经典案例是你做的吗?那么我们客客气气请你谈论当时这个案例执行的细节。
上司给的预算多少?你向谁直接汇报?团队中成员几人各司何职?过程中你对这几个人是怎么打分的?横向部门怎么合作沟通的?再把执行时的时间线拉一拉,甘特图上有几个重要节点?……复盘时,CEO对这么优秀的案例,是怎么评价的?如果再来一次,可以避免哪些坑从而做得更好?……
20.
打工像“聚功”
年轻人,去打工,什么都不用计较!唯一需要考虑的是,这家公司是不是能让你学习、锻炼、成就一身武功!其余的,什么待遇了、同事关系了,都别太在意。真正聪明的人,是能看到未来的,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一点儿蝇头小利。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