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乘客,你好,欢迎乘坐49路末班车,这是你的车票请收好。
车牌号:49路末班车
车票号:H20241031
车票价:1440RMB
参考资料:《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飚、吴琦
路经站:摘抄站、回顾站、启示站
摘抄站:
1)人们急于向前奔,无暇审视来时路,人们也安于种种陈词滥调,在喧哗的众声中发出更大的声响,鲜少去辨析自己更敏感、更独特的声音。这不仅需要一个诚实、丰沛的谈话者,也需要一个敏锐、耐心的提问者。他们穿梭于不同时空,同时紧紧抓住个人思想之锚。
2)在今天,这种怀疑好像正在成为一种日常、普遍的时代心理,对人对事的期待不敢过高,机会都很脆弱,又充满风险,希望以各种理由落空,更经常在落空之前自己先放弃。如愿完成一个计划,反而成了一件特别意外的事。
3)对个人来说,这当然是一场更愉快、融洽、丰富不过的谈话,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理清了原本模糊不清的方向,找到了观察与反思的位置。“自我”不再是一个自足概念,而是一个可以检验的命题,在不同的层级和权重上,取不同的分寸和距离,而不止于一些抒情或模糊的话语。
4)个人经验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把个人经验问题化是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关心的是世界,不是自己,现在关键就是从哪里开始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更好地了解自己,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始。
回顾站:
《把自己当做方法——与项飚谈话》是吴琦老师与项飚老师的对话集,与其它采访类的节目有所不同的是,两人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的采访与对话,而是从2017年至2019年三年之久,采访地点从北京到牛津再到温州,时间之长,地区跨度之大。
本书以采访的三个地点为结构的划分,第一部分是在北京的谈话,重点是询问项飚老师的个人成长历史,包括其童年、青年及大学时代,通过个人成长史的回顾看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期间穿插着历史性地大事件;第二部分是在牛津的谈话,这是项飚老师二十年来工作与生活的地方。在这里项飚老师谈及到自己在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地方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在这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全球化的亲身经历,但项飚老师在此特别提醒到,越是全球化越是要本土化,越要注重眼前具体的事情;第三部分是在温州的谈话,在这个部分回归到项飚老师今年来的研究题目和思考的方向,并谈及到相较于北京、牛津而言,作为一位温州人,温州这座城市对于项飚老师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项飚老师1972年出生在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在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可以说项飚老师的一生就是人们所能想象到标准学者的一生。成绩优异,凭借着自身的优异成绩与自身对某个专业的热爱考取国内最顶尖的学府,一路深造最后专心于学术科研。然而,在“知识分子”“学者”与“老师”这些称号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作为浙江温州出生的项飚老师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家乡浙江温州的经商基因,对其而言,自己更像是一个做打火机的温州人,“在表达观点,提出意见之前,最重要的是先把打火机做出来”。
启示站:
对于身份的认同是自我的认同中最为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