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一直迷迷糊糊,除了「工作」与「旅行 · 摄影」,大部分时候一直抓不到生活重心。
其他事不谈,就阅读这一项而言,在2016年一整年里只读了6本书,真可谓是一条当代咸鱼。
因此在今年年初时,给自己画了一个圈——恢复阅读和写作能力。
不知不觉2017年已经走过一半了,看看年初所定计划——每月两本,不限体裁不限内容。要求已经低到令人发指,然而还是在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才勉强赶上进度。
虽然说是不限内容,但本人有一份书籍黑名单,并称之为文化毒瘤:鸡汤成功学,非主流文学(郭敬明韩寒等网红作家、各类网文),及改编成电视剧如《微微一笑》《何以笙箫默》之流的“青春文学”。
既然划了重点,下了决心,还差点完不成计划,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1.读书目的不明确
在「反正也记不住,我为什么还要读书」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合适的答案,导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加剧了对书籍内容的印象不深刻,而且事后只做粗率的点评,对笔记也没进行归档总结,导致积极性不强,造成恶性循环。
直到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句话「其实书是什么?是作者思想的一个载体而已,看书的目的,是藉由对作者思想的窥探,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2.生活作息不规律
曾经找借口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书,但现在时间已经足够充裕了,依旧觉得时间不见了,大概是因为作息不规律——半夜睡,十点起,总感觉疲倦。下班没事的话就躺会,一躺就快12点,精神了,又恶性循环了,时间又没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两年),进行着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模式,看来得借助外物(药物、助眠喷雾)来调节生物钟和作息规律了,惨,实在是太惨了。
3.读书顺序不对
没有进行有始有终的阅读,一本书读到一半觉得晦涩或文笔不畅,或预期不符,就停掉去看另一本,有时甚至几本书一起同时看,造成记忆杂乱,毫无头绪。没有连贯性,也就没有了积极性。
有时候设备太多不见得是件好事,kindle就kindle,实体书就实体书,以后在其他设备上尽量不做深度阅读。
4.懒
世间总有些纷纷扰扰,只要一分心,任何一项都能激发「懒」这个字。没法说,没法提供解决方案,有焦虑感,但焦虑所产生的动力不足以强迫自己勤快起来。
意志力不坚定,先改善作息规律和通过运动调节自己心态吧。
除了为什么读不好,还有读什么也是个问题。
截至今天一共读了12本书,以下为别为:书名,完成时间,在豆瓣上的给出的评分。
1.《他改变了中国》,2月18日,三星。
2.《镜花缘》,2月18日,四星。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月21日,三星。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月06日,三星。
5.《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3月29日,三星。
6.《布达佩斯往事》,4月14日,四星。
7.《特朗普自传》,5月04日,两星。
8.《创京东》,5月23日,三星。
9.《浮生六记》,6月6日,四星。
10.《未来简史》,6月15日,三星。
11.《世上有颗后悔药》,6月17日,三星。
12.《人类简史》,6月30日,四星。
总体而言,泛读的占大多数,能重点回忆不多。被删掉的基本上是「看完即忘」,不过无所谓了,既然记不住代表着营养价值也不高。虽然已经在豆瓣上进行简评了,但还是再点评一下自己较为喜欢的书籍吧。
《镜花缘》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能像唐敖一样出海周游列国,可以说是当年梦想了。到现在依然是想着如何满世界的玩,毕竟谁不希望「西方哪个国家我没去过」呢。可动画始终是改编作品,动画片里给童年记忆造成冲击的袖珍小船、四大皆空馒头实际上在原著中都没有发生。在原著前五十回中,唐敖历时九个月途径三十国的经历引人入胜,大开眼界。可惜后五十回作者开始掉书袋了,结尾也是虎头蛇尾,即使不看也没有影响。
《浮生六记》只有《闺房趣事》《闲情小记》好看,文字优美,能感觉到沈复花前月下的洒脱和安逸,有位好夫人真是夫复何求。看完《闺房趣事》时我心里头突然有些甜甜的,脑海里只有三个字:真好啊,真好啊。后两篇讲述自己颠沛流离的就不好看了,流水账。
《布达佩斯往事》是我今年重点阅读的开篇,冷战时期的东欧和前苏联史,《1984》或《v字仇杀队》中展现的世界。这套系列关于前苏联有些事的书目已经被「不允许再印了」了,毕竟有射影之嫌吧。对于那段历史我也是清楚到具体的阶级斗争的,我的态度是「一定要了解,但不会去评论」,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了解未来。多说一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真是业界良心。
而《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互为补充,观点谈不上新颖,论述也有些欠缺,但算是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个全新的了解。
但《未来简史》更像是应付性写作,看过《人类简史》的话《未来简史》前一半的内容都可以跳过。之后大段的论述也较为缺乏说服性,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人类将会被算法取代,未来属于人工智能和精英阶层。
至于其他书目,泛泛了解,加上行文仓促,不谈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