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微落,思物情深。目倾飘落的樱花,弥漫在日本的天空中,最终形成了绯云。
电影《无用之人》中僧侣良宽离世前说道:落樱,残樱亦是落樱。落花残败,正在盛开的樱花,从不把落在地上的樱花当回事,但其实,这些盛开的樱花很快也将要凋落,所以,残留在枝头的樱花,也不过是注定了散落之命。
如果寄情于日本花道中,在众多流派里,插花师选用的不单是死花,更喜欢用生花,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对生花的描述:是人把花当作活物。生长的花一旦被折断,花就死去了,而插花者再一次重新给花赋予生命的行为就是,生花。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事物以一种形式被死亡,又以另一形式被重生
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延伸为茶道,很多人都想把它作为悟道的切入口。其有着极其刻板的程式,讲究和敬清寂,流派也只限于三种。一场正式的茶事活动要4,5个小时,包括对茶具的甄选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对茶有提味功能,不论茶具是否新还是旧。而关于茶道的美学意识,著名煎茶道“小川流”的创史人在一书中写道,认为茶具是一种消费品,充分利用,并使之自然消亡。这就是煎茶道的美学意识。
相较于欧洲的摇滚,日本并没有表现出它的“激烈”和“强硬”的特征,却以独特的方式“本土化”,融入了日本式的“凄美” 、“阴柔”。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位非常有名的词曲人,椎名林檎。她的作品大都以叙事的方式讲述身边的故事。虽然跟她合作的人很多,但是你能从这些作品中听出她自己的个人风格,永不会被对方同化。
既然说到歌曲了就不得不提到动漫了。
对于无用的茶具,是否其中日本的泡茶方法接近于宋朝点茶、煎茶的那一套,是依附于形式,寄托于精神的,千利休死后就定格了,不再有变化。
而中国人很朴实,明朝以后,朱元璋开始改用散茶。历代茶农都在不断改进,用炒青替代了蒸青,有了跨时代的意义。其实中国人喝茶就只追求一点,杯中滋味长,茶一直都是很物质的东西。
中国人发现,用散茶炒青之后比点茶、煎茶那一套好喝、便捷多了,之前那费劲泡出来的,一股浓重的青草味,喝一口一嘴的渣滓,早就淘汰了。
中国人重滋味,日本就是依托,这就是最大的
日本那才叫无道。什么叫道,道是最高抽象,什么叫抽象,去细节化抽取核心。日本人仪式感十足,本就有违道之精神(日本人有很多做法看似很好,但其实都是违反核心精神的,如鞠躬礼,要知道鞠躬礼这在上古那是祭天时才用的大礼,而中国的礼其核心精神是“节制”,所以我们有“礼节”或“礼仪"的说法(仪:“度也。度、法制也。”--《说文解字注》;"节":“竹約也。約、纏束也。”--《说文解字注》),就是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地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现代很多中国人被人诟病往往就是忘了自己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如在洗手池洗脚,中国古代城墙高度宽度是有严格规定的,你县城的城墙是不能与首都的城墙一样甚至超过的,这都是礼中“节制”精神的体现,而用这个角度看日本人鞠躬,动不动就鞠躬,这完全是违背礼之精神的)!中国明朝去繁就简将喝茶进化成泡茶,这才是近道之法。而那些还纠结“术”“艺”“道”区别的人,已离道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