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课文,都可以读浅,也可以读深。所谓读浅,就是仅仅读出课文想要表达的基本内容。读深,就是读出课文背后隐含的内容,读出这一类课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可以结合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思考延伸出新的内容。
比如说,《醉翁亭记》需要传达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可以深入分析这种思想背后的文化基础,即儒家文化所强调的“民贵君轻”,以及“修身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基础。有了这些思想基础,才有文人头脑中的君民观,以及为官之要。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了解到欧阳修为何会贬谪,分析文人被贬谪前期、后期的不同态度,结合文人所受的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的影响进行分析,那么就能够得出一些结论。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课文先可以读浅,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尝试读深,即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历史内容和现实意义等。这样,你学到的不是一篇课文,而是对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深度了解。
如何才能让课文读深呢?我总结出以下几个角度:
第一,追根究底。比如《醉翁亭记》要传达的是“与民同乐”,可以追问“为什么要与民同乐?有什么文化基础?”“如果有儒家的文化基础,具体是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文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选择的?”
第二,总结提炼。比如《醉翁亭记》中传达“与民同乐”,那除了欧阳修,其他处于同处境的人是否也有同样的选择呢?他们这样的行为反映的是哪些人群的什么行为呢?这些行为背后都是受哪些思想所影响呢。
除了这两个角度外,还有其他的角度,当后续有思考再补充。
所以,每篇课文可以尝试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提炼出问题,去进行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