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自身有若干的特性和作用,称之为“偏性”。中医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中药里把药物和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称为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中药的气味-四气五味
神农本草经中有讲:“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的寒热温凉包含了阴阳理论,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除了这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但中医一般把淡味附着于甘味、涩味附着于酸味。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酸味的药物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生津止渴的作用。比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固精缩尿,煅龙骨固绷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气降逆,通泄、大便,燥湿、泻火存阴等作用。比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大黄泻热通便,苍术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比如人参味甘可以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可以缓急止痛。其中最有名的调和药是甘草。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比如吃芥末有通鼻窍的作用,生姜温辛可以用来发散风寒,辛夷通鼻窍,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等。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比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
2.药物的脏腑经络归属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位病变起着特殊的治疗作用。
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一是根据药物自身形、色、气味、禀赋。二是临床实践的总结。
3.中药治病的趋势—升降浮沉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本身的质地有关。
一般来说,质地轻盈的花、叶、皮、枝大多升浮;质地较重的种子、根、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但也要根据临床实践辩证选用。比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生。还有一些药有双重特性,如川芎既可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白花蛇可以内走脏腑,也可外彻皮肤。
-升降浮沉还与炮制有关。般来说,酒制生提,姜制则散,醋制收敛,盐制下行。比如大黄属于根茎类,主沉降,但经过酒制之后就可以清上焦火热,治疗头面部的目赤肿痛了。
-升降浮沉还与配伍有关。也就是说,少量的升浮药配伍大量的沉降药,作用部位也随之沉降;反之,少量的沉降药配伍大量的升浮药,作用部位也随之升浮。如生麻是升浮药,当它与当归、肉苁蓉等咸温润下药配伍,虽有升浮之力,但被带成了沉降药。
4.中药的毒性—是药三分毒
中药治病,这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毒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这么说来,所有的药都有毒,只是有的偏性不明显,所以是无毒、微毒,有的偏性明显,所以就称为有毒、大毒。
中药的副作用与药物自身的特性、炮制、配伍、制剂等多种因素有关,也与患者的体质有关。
5.中药配伍和禁忌
药物之间的配伍有七种主要的类型,中医称之为七情。
-单行。使用某一味药就能发挥其治疗作用。比如,人体元气涣散、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甚至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这个时候就可以单用一味人参煎服,称为独参汤。
-相须。两种药物作用类似,何用可以彼此增强疗效。比如,知母和黄柏,黄芪和党参,藿香和佩兰同用可以增强功效。
-相使。两味药同时使用,一味为主,一味为辅,辅药可以增强主药的作用,称为相使。比如“黄芪使茯苓”,同用后可增强补气利尿的作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劣性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比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抑制,即“半夏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比如服用巴豆中毒,用绿豆可以解除,即“绿豆杀巴豆”。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比如莱菔子能破坏人参的补气作用,即“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两药同时使用会产生毒副作用。比如,乌头和半夏同用甘草和甘遂同用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我们称为“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
在中医实践过程中,配伍禁忌共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可供我们参考。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此口诀中,“半蒌贝蔹及攻乌”表示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与乌头相反;“藻戟遂芫俱战草”指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与甘草相反;“诸参辛芍叛藜芦”意思是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与藜芦相反。
-“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该口诀中每一句对应一组十九畏的药物,如第一句讲的是硫黄畏朴硝,第二句是水银畏砒霜等。
6.中医治疗疾病的八种方法
中医的治法,宏观来看,分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通过发汗解除表症的一种治法。分为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扶正解表法。
辛温解表法,是指运用辛温发散的药物方剂,去除人体表面的风寒之邪。例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
辛凉解表法,是指运用辛凉发散的药物方剂,去除人体肌表的风热之邪。例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
扶正解表法,是指在发汗解表的同时,兼顾扶助正气。例如败毒散、加减葳蕤汤。
-和法。运用中庸、性情不偏不倚的药物组成方剂,它是以和为主、以缓济急、以巧取胜的治疗策略。
和缓作用。重点在于缓,既有轻缓的意思,又有宜缓至极的意思。如芍药甘草汤治疗肢体挛急抽搐。
调和作用。在于调平元气,调整脏腑功能的偏颇失调。比如四君子汤调和脾胃中气。
平庸作用。是指人体的气血阴阳、表里上下、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互相制约关系被破坏,运用平衡的和法调整它。比如四逆汤调和脾胃,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交泰丸交通心肾。
-下法。是运用泻下方药以攻逐里实的治法,使机体排便作用增强。使用下法需要辩证准确、掌握时机。
寒下法用于阳明腑实证,比如大承气汤。温下法用于寒气结胸,肠胃冷积腹痛便秘,例如小陷胸膛。润下法,用于肠燥便秘、温病津液枯竭便秘,比如增液承气汤。逐下法用于饮证、水肿、臌胀等,例如十枣汤。
-吐法。呕吐是机体去邪复原的机制之一。临床上吐法分为催吐和探吐两种。
催吐是用瓜蒂散、稀涎散,浓盐汤等热服使人呕吐的方法。探吐是用手指或鹅翎压触或刺激咽部使人发生呕吐的方法。
吐法的机理有疏通气机、开上启下、去痰利咽、去除积滞、排除毒物等。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癫狂、癫痫、脑卒中偏瘫、癃闭、胃脘疼痛等。但吐法除非严重危急情况下一般不予使用,即使使用,也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温法。温法是以温热药治疗寒性病症的方法,用于除了表寒症归于汗法之外的一切寒症。首先要考虑性味相合,定其主症。其次,需要辨别部位选择用药。
-清法。是外感热病和内热症治疗的主要治法,是运用寒凉药物清解邪热的方法。对邪热的治疗,首先应区分它的性质,其次,还应辨别邪热所在的部位。
-消法。通过具有消导和散结作用的方药,使有形之邪渐渐消散缓解的治疗方法。广义来说,祛痰、祛湿、理气、和血、驱虫都属于消法的范畴。狭义来说,多指消食导滞和消痞散结,用于饮食积滞和气血积聚的㿂瘕、痞块等。
-补法。补法是临床上运用最广泛的治法,治疗方法在于祛邪与扶正,针对的是各种虚症。具体的运用应该明辨虚在哪个脏哪个腑,属于气还是属于血,属于阴还是属于阳。之后在恰当遣方、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