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称作“两个半完人”之一,两个半完人,那两个人是谁呢?一个是孔子,这是完人,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完人是谁呢?是曾国藩。
王阳明,原名王云,根据书上写的此名的由来,就是他的祖母梦见一个仙人乘着祥云而来,抱了一个小孩,说,孩子给你。她醒来以后,儿媳妇就生孩子了,后来他们家给孩子起名,叫王云,因为有云彩,所以给他起名叫王云。后改名为王守仁,是因为他到5岁还不会说话,后来有一天,有一个游方和尚走到他们家门口,拿手摸着王云的脑袋说,好一个孩儿,可惜说破了。他的祖父一听,王云这个名字可能起得过分了,然后回家改名,叫王守仁。王守仁这个名字一改,就立刻就会说话了,而且连诗都会作了,九岁就开始跟大人写诗了,这就是神童,所以王阳明在小的时候,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一个孩子。
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经历了“五溺”(即一个年轻人也有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想当一个侠客、学习词章、学神仙、学佛教、做圣人。
在五十七岁的时候,1528年,大概是早上八点左右,王阳明去世。他在死之前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我的心是光明的,又有什么好讲的呢?佛性始终在他身上。后来一直到了1584年,差不多过了五六十年了,王阳明才被从祀于孔庙,就是把他放到孔庙当中,接受人们的祭奠,就等于正统接纳了他作为当代大儒的表现。
王阳明这一辈子,我觉得他活得充实,而且特别富有创意。就是他永远在干一些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事,他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连朱熹这样当时有统治性地位的学者,他也敢于针对他的言论进行怀疑,而且独创性地创造出心学。
在最后,我用王阳明先生的一句诗来作为今天的结尾:“个个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只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仲尼在。“自将闻见苦遮迷”,就是我们外在的东西把它遮住,遮蔽住了我们心中的良知,也就是遮蔽住了我们心中的天理和人性。然后,“而今只与真头面”,告诉你,真实的东西在哪呢?别找了。“只是良知更莫疑”,只要你在良知这件事上始终下功夫,你的人生就无坚不摧,就能够过得非常敬畏与洒落。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世上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