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在读鲍鹏山《好的教育》一书,我很困惑,看书的时候“感同身受、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书看完后,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
昨晚,读唐浩明版《曾国藩》中卷,有一段:曾国藩跟儿子纪泽在安庆的一次交流,纪泽问父亲:“儿子素日读书,对于书上讲的,常常觉得似乎是明白了,但仔细想起来,又无甚心得,这不知是什么原因?”曾国藩告诉儿子“你的这个困惑,我在年轻时常常遇到”。然后给纪泽讲读书要做到“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原文摘录如下:
朱子教人读书,曾讲过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虚心,好理解,即不存成见,虚怀若谷。涵泳二字最不易识,我直到四十上下才慢慢体验出。所谓涵者,好比春雨润花,清渠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则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壕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乐。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游’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也是说人性乐于水。善读书,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稻如花如鱼如濯足,则大致能理解了。切己体察,就是说将自身置进去来体验观察。好比《孟子·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年轻时读这两句话无甚心得,近年来在地方办事,乃知在上之人必遵循于道,在下之人必遵守于法。若每个人都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将凌上了。我想你读书无甚心得,可能在涵泳、体察二语上注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