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得不到对方的接受,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站在我们的视角,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决定是对的,是有利于对方长远发展的,是有助于给对方的生活带来便捷的。而站在对方的角度,他可能想更多地停留在自己已有的节奏里不想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以焦点的观点“世界多元,各有道理”,对方之所以暂时不能接受我们的“好意”,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他也许喜欢清静的生活,也许不太喜欢与太多的人交流,也许认为路途远一点就会多一些运动的机会,也许他不想破坏当前生活的宁静。。。
即使对方道出自己有些不足,暂时做不到,这说明对方其实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一份难得的勇力、一份可贵的坦诚!这足以证明他的内心也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目前还存在困难。当下做不到,或许只是暂时做不到而已,能察觉问题便有改变的可能。何况人本身并不等于问题。当下,他所呈现的状态哪怕还不够好,但一定是他努力才得到的结果,因为谁都想过得更好,谁都想自己是优秀的。而不同人之间造成的差异,很大层面上讲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错,出生环境、原生家庭文化与引导、教育背景,等等,都是诱因之一。太多的综合因素叠加起来,造就了个体本身。而于这个个体而言,想在短期内调整和改变也并非易事,确实是有难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站在我们的一方,强制性要求对方违背他的意愿来接受我们的观点,这于对方来讲是勉为其难的。
当我们因自己的好意得不到对方采纳而去横加指责时,只会是“越说越不行”,反而使对方降低了自我效能感,结果是因自我效能感的下降,导致原本有可能的发生的改变成为了不可能。
故而,看到每个人的不容易,相信每个人都在他生命的当下尽了全力。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会多一份接纳,多一份理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对方的平静,才能让对方因我们的认同而产生力量感,有了力量感,才会产生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感,有了希望感,才会产生自我改变的行为,有了行为才有改变的可能。
这一切的一切,必须遵循如此的有效循环过程方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