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为啥一而再的复训学习,我想说为了真正改变自己,为了用正确的方法反复训练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长得对的那个人。从董博士到张飞亮、杨彭嵛老师,一路学来,用禅道的一句话形容自己的心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感悟一直有,变化时时在,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不迷茫了不纠结了,能在当下中找到快乐,情绪平和不焦虑了。
觉醒篇
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
一、纸抽
多少年都以为自己是最对的,觉得自己是世上最怨的那个人,挑剔老公,指责孩子,一直想把他们打造成我想要的那个人。现在明白了,之所以很多事情不能如我愿,让我痛苦困惑,是因为我的想法错了,我误把跟我一样的主体当客体了,拿杨老师的话说当纸抽了。曾几何时,自己在这个圈圈里走不出来,纠结,难受,放不下自己的执念。现在才知道是我把自己当神一样供着,因为神和国王有个秘密,人是自由的。通过学习,我开始慢慢觉察自己,每当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在心里把纸抽,抽一下,再抽一下,试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态度、情绪、语言和肢体,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卡巴星人
没学习时,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神,是来拯救人类的,是我们家的大功臣。可是现在我才发现自己就是个心怀叵测的卡巴星人,是来毁灭地球,毁灭人类的,在我们家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罪人。记得孩子小的时候,我盯着孩子写作业,一旦发现孩子哪道题错了,我就拿尺子敲他,一发现孩子在那抠手指头,我就在后脑勺拍他一巴掌;检查作业时总是把孩子写错的圈出来让他改,更甚者把本子给他撕掉重写,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学习跟痛苦联系在一起。孩子放学回来找我玩时,我总是以种种理由把他推到电视机前,漠视孩子幽怨的眼神,忽略孩子内心的声音。更多的是讲道理摆事实,把事放在第一位,从来没有用心用情去与孩子互动,还觉得这一切都是为你好。杨老师形象生动的比喻,把我一下子拉到了上空,跳出人类看人看我,原来我出发就错了呀。
智慧篇
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
一、猫虎
听杨老师讲他小时候经常被一种叫猫虎的东西吓得撒腿就跑,浑身哆嗦。想想从小到大我何尝不是这样,尤其当了妈妈。记得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一次发烧,持续高烧五天,那时的我感觉就象到了世界末日。慢慢孩子长大,有一天突然给我说“妈妈我不行,我怎么努力都不行”,那一刹那,我的心犹如掉进了冰窟,甚至忧郁到想要离开这个世界。后来竟然发展到一接孩子的电话,后脖颈都会发紧,身上渗出冷汗。董老师说人有两个思维支点:爱与恐惧,遇事你不从爱出发就会从恐惧出发。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美好的感觉,爱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如果你没有怎么给都没有,如果你有怎么给都可以。回溯自己从小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很小就学会了讨好,练就了自己看眼神行事、凡事为先的“本领”。后来结婚生子又把这种模式带到了家庭关系里,缺爱的枷锁牢牢地控制着我,伤害自己伤害家人。
现在想想,当初的我是多么的可笑和幼椎,哪个人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哪个人不是经过挫折失败,才走向成熟成功的呢。正像杨老师说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替代孩子成长,无法帮孩子规避他成长中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当孩子产生自我否定、迷茫困惑的时候,给孩子爱和信任,始终相信孩子,给孩子强有力的情感支持,帮孩子绕过人生的陷阱。我们预先相信孩子一定能成,可能对孩子的未来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对我们自己此时此刻能不能有效的支持孩子,能不能善待孩子,自己的爱能不能出来有直接影响。人生漫漫,我们作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避风港,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学会正确的爱孩子,才能给孩子源源不断的爱与支持,这是我们做父母一辈子的功课。
杨老师在课程中讲到,我们父母往往只盯着孩子的行为表象看行为,没有再往下探究就想简单地把问题处理掉,这简直是痴人做梦。就拿孩子玩手机来说,我们只是看到这样一个浅表性事实,就想简单的通过摔孩子的手机、掐掉网线来制止孩子玩;甚至有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幻化出一个想象性事实,再通过自己的体验经历推导出一个经验性事实,结果把自己吓得半死,让自己变本加厉地去控制孩子,这是多么的荒谬。通过学习学着从科学的视角看待孩子的问题,不再盯着孩子的行为,而是透过表象找到导致孩子行为的真正原因,找到事物之间真实的因果联系,再对症下药。董老师说“智者求因,愚者求果”,盯着行为改行为,只会此消彼长,不能真正帮到我们的孩子。更高的境界是在生活中不断修行我们自己,唤醒我们的热情,把自己活成光活成爱,让自己的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唱出《春风十里不如你》的赞歌,相信我的孩子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用情感性事实去陪伴孩子。
二、半拉人
董老师说上帝造人,只造了一个毛坯,剩下的工作要由人自己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把自己塑造成魔鬼还是天使,那是人的自由。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全局观,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回溯自己教育孩子就像盲人摸象,摸个尾巴就以为是大象,人云亦云,把孩子简单的简单化。只看到世俗生活中孩子具体的行为,完全忽略了孩子精神生活的那一面。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物质人和精神人的统一体,而往往忽略了人的精神性,单纯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断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教育孩子要有开阔的视角,从人的三个层面:观念层面(操控系统)、情感层面(动力系统)和习惯层面(惯性系统又叫自动反应系统),综合考虑,修正观念,给到情感支持,持续塑造行为习惯,让孩子形成自动化反应模式。教育要从人的四重含义:生理人(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心理人(受自我观念的局限、受自我价值规律的支配),社会人(受人际关系的制约),心灵人(受意义规律的支配)几个方面,抽丝剥茧,面面俱到地做好我们该做的工作。家长职业是一个需要训练却又缺乏训练的职业。我们要持续扩大自己的背景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规律,从源头把事做对。要做正确的事,而不仅仅是正确地做事,有效地支持到我们的孩子。
能力篇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
一、二哈
杨老师在课上分享他儿子小学时的故事,儿子不想写作业想出去玩,他就带着孩子在外边疯玩一个下午,看似一个不靠谱的爸爸,实则是用尽心思。想想自己却扮演了一个第三者的角色,始终横亘在孩子与学习之间,破坏了孩子与学习的关系。在学习上,孩子还没感觉怎么着,自己就紧张的不行了,作业写不完不行,课文背不过不行,让本该很轻松很愉快的学习,弄得正经的不行,自己紧张孩子更紧张。董老师说教育孩子是件轻松的事,如果你感到很用力很费劲,那证明你的教育方式肯定有问题。杨彭嵛老师在第三天研修课上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做趣爸乐妈,如何做到傻白甜。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娱乐精神,把自己变得好玩起来,让孩子愿意跟我在一起。
二、赠品
小时候物质比较匮乏,自己生病吃瓶橘子罐头,都是件幸福的事情,所以自己骨子里就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就是爱孩子。殊不知,这样做是把自己贱卖了呀。
平常购买大件商品有个习惯,经常要问售货员有什么赠品,如果有赠品就感觉这东西买得值,如果没有就觉得自己亏得慌,好像这个商品也不值这么多钱了。就像杨老师说的,我们给孩子买东西或送东西,总是把送的东西或者买东西的这个行为看的比较重,从来没重视过通过这个东西给孩子传递的那种感觉,这才是我们教育孩子真正要功夫的地方。记得杨老师分享他孩子向他要东西,他每次总要多给孩子一点点。当孩子问他时,他给孩子说你是爸爸最爱的孩子,爸爸不知道怎么表达对你的喜欢,爸爸只是想通过这个告诉你,爸爸是多么的爱你,你值得拥有这世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你配得上拥有更好的。送的东西可能只是一个小陀螺,一个小物件,但杨老师给孩子传递的感觉却是一个亿甚至更多的价值。我们给孩子送东西貌似在于东西,实则是那个感觉,那是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对孩子的爱,孩子的配得感、孩子的自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孩子无法决定他是谁,而是借由父母定义了他自己。借由什么呢?借由父母的眼神,借由父母传递的感觉。
三、泰坦尼克号
人生海海,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经历什么。我们这一生犹如在大海中航行,会经历很多挫折、很多风浪。如果是一艘小船,遇到点风浪,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如果是一艘巨轮,再大的风浪也只是生活的鸡毛蒜皮,轻松驾驭。余生很长,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标配,不断学习成长,增加自己的吨位,成为人生这艘泰坦尼克号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