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从来没有好好阅读的缘故,对于我来说,不管是谁的作品,不管是哪类文章,我都想参与——我也只能用参与这个词。
所以我决定参加简书江雪阁伯乐的八月读书活动。这个月,被推荐的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的作品。在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中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
之所以选擇毛姆的这篇读书随笔,是因为书名: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是多么有趣的比喻啊。
这个世界上使用“避难所”频率最高的莫属日本人了。生活在地震多灾的日本,我是知道“避难所”的重要性的。日本人从幼儿园到学校再到工作岗位,每年至少有两次以上的避难训练。在每次训练中,大家总是以最快的速度逃离到那个令人安心的叫“避難場所”的地方。所以,我对这个单词是敏感的,敏感到非常亲近的地步。
我理解的避难所是一个既能栖身又可以安放灵魂的,即使你独处也感觉不到孤独的地方。因为,真正的避难所里总是有着相同命运的人聚在一起。
巧得很,这书名告诉我们,阅读就是一座避难所,而且是随身携带的。闭上眼睛想一想,多好啊!一个题目就让读者治愈了。最起码,书还没读的我,便被治愈得嘴角一直露着微微的笑:仿佛有了这本书,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当然,阅读才是主语,只有阅读才能通向避难所,只有阅读才能找到身心的归属,我们需要做的是阅读,不阅读,你就想避难了?不阅读,哪里有你的“避难所”呢。
所以,我看了看目录,近20万的字数,只分三大部分:
01 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02 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03 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就这三个“怎样”,好像就可以解决我们人生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并且感觉阅读此书的门槛一下子就低了好多。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第二个理由。
由此可见,如果你不熟悉作者,最先引起你兴趣的是书名,然后勾起你阅读欲望的是目录。那么我就想了,如果有一天我要写一本书的话,书名和目录一定会认真地“勾引”那些不认识我的家伙的。
接下了就是要了解作者了。“这是谁写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读书,首先要了解作者本人和他的生活背景。实话说,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毛姆一无所知。这个没有关系,我不装懂就行了。
我们可以以一个喜欢八卦,热衷打听他人隐私的心理去查他,或者以办案警察的身份去资料库里查找他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从中找到我们需要的。
我了解到毛姆活得时间很长,91岁(1874年~1965年),10岁之前父母就去世了,他被一个情感冷漠的叔叔领养。在漫长的人生中,他做过很多不同的事情,拿过手术刀,写过畅销小说和剧本,当过前线救护车的驾驶员,做过英国的间谍,二战的宣传员,到过中国,是个多产作家。他的小说和散文集,受过文学评论界的差评和争议,被称为为钱而写的二流作家,但是他最终得到了公认,而且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抓住了几代人的心。
他很重要的代表作是《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面纱》等等。
我又从网上八卦到:毛姆这个口吃的家伙,又是个风流致死的双性恋者,尤其好男色。写作是他的主业,谈恋爱也是他的主业,他从不压抑这方面的需求,甚至是放纵。在他9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只要是还谈得动恋爱,他基本不放过。更谈不上专一了。在这方面他对他自己和他的男友和女友都是宽容的,不,确切地说是,这种宽容就是一起放纵。有人说,毛姆把半个世纪的英俊小伙都睡遍了。
纵观古今中外,“爱”和“欲”,对一个作家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而后人对毛姆的滥情解释地非常宽容:这是一个孤独的人同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缺爱的人向世界索取温暖的手段。
这同时也是人类永远纠缠不清的话题,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楚,或者不想搞清楚。毛姆说:
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究竟为什么爱上一个人,我猜我们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一个空洞,呼呼地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地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弥补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理的缺口,或许恰恰正是那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补不了。
我不知道你读懂了这段话没有。我好像懂了。也只能说好像。但是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毛姆这个人是重要的。如果不是因为《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易读首先吸引了我,那么我想我或许会首选他的小说,随便哪篇,我相信我都能在他塑造的人物中找到他的影子或者思想的轨迹。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据说他又阅书逆天,不用说,他写的东西肯定非同一般,这绝对吊足了我的兴趣。
但是书,需要一本一本地读,我想我们至少应该在一段时间里“专情”一点对吧?所以,我就从《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开始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