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第一本的时候,我对作者笔下两个女孩互相嫉妒的描写有些不满——为什么总要把女性描绘成小心眼、不讲理的生物?女人之间就不能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吗?
但我还是一直读了下去。读着读着,就想起了那个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我们对彼此的了解胜过亲姐妹,但也总在互相较量。据她妈妈说,我们只有一两岁的时候,她去做家务,把我们俩放在一个床上玩,过了一会儿听见哭声。跑到卧室一看,我们俩的小手互相掐着对方的胳膊,越掐越紧,哭声撕心裂肺,但谁也不松手。
从小我们做什么都在一起,做什么都要较劲。我学琴,她也学琴;她画画,我也画画。如果一个人没有另一个人做得好,就会说这个没意思,我不做了。
但我们并不是一个像莉拉一个像埃莱娜,或者说我们身上都有一点点莉拉和一点点埃莱娜。我和她都是老师喜欢的聪明学生,都一直上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和态度,加上种种外部原因,后来我们还是走了不太一样的路。在外人看来我们俩都很优秀,但我们自己暗中总少不了互相比较。我们的父母之间也一样,看着另一个孩子,心里总有不甘,但转过头来又会自我安慰和庆幸。
“至少我闺女独立、能干。”
“至少我闺女懂事、体贴。”
尤其是前不久,她宣布要结婚后,我们的关系彻底露出了《新名字的故事》里写到的那种阴暗面。
她感觉自己终于得到了幸福,视我为可怜的剩女,向我传授找寻真爱的经验,还说要让未婚夫介绍同事给我。我忍无可忍之下,告诉她不用了,我不喜欢这一型。
她说,哦,是,你比较高大上。
后来才知道,我妈也受到了她妈类似的轰炸,逼得我妈也说出了“那男孩人不错,就是长得不好看”这种缺德的话。
埃莱娜·费兰特妙就妙在,通过莉拉和埃莱娜的关系,写出了人和人之间层次丰富的情感。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美和丑同时存在。小时候讲故事,人物都是扁平的——这是好人,那是坏人。成熟以后再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一个人有那么多面,总有几个面是见不到阳光的。越是亲密,就越在意;越是在意,就越容易被刺痛。莉拉和埃莱娜是这样,我和我那个朋友也是。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