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之变迁

孩子大了以后,我看电影,有固定的时期,看什么一般自己也不做主。

时间呢,通常是寒暑假,我家丫头有时间了,陪她一起看。看什么,都由我家丫头决定。从小到大,都是我陪她,她喜欢看什么我们就看什么。

小时候,跟着父母,我也看了不少电影,因为我爸喜欢看。虽然是农村,但我们与别的村组又有些不一样,我们是县里直管的植种单位,也就是俗称的“国营农场”。

农场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每月会定期播放电影,就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上,扯上一块大幕布,架上播放的机器就开始了。

影片大多以战斗片、生活片为主,表现的也大多是英雄、劳模的故事,偶尔也有一些武打、鬼怪类的,因时间久远,所观内容都基本遗忘了,只有当初去占位的场景倒是历历在目,许是那一种感受些许有点艰辛,所以记忆里更深刻一点。

露天电影是没有座位的,想要坐个好位置须得早早去占位,父母忙着地里的农活,占位的任务都是孩子们完成的,我和大妹二人,我扛长条凳,能挤着坐三人,她背一把椅子,当时小妹还小,一般都托给不看电影的邻居照看,所以一凳一椅,一家四口正好够坐。

那时候没有手机,互相联系都靠喊,等父母亲忙完匆匆赶到放影场时天早已黑下来,黑压压的人群,单靠肉眼是找不到我们的,我父亲会直接站在人群前喊我的名字,我就会立马站起来向他们挥手,边挥边回应,“这里这里”,其他观影的家庭大致也是这样,所以开影前,这个操场是嘈杂的、热闹的,人声鼎沸的。

后来离开农场去外面上学,看露天电影的机会基本就没有了,但学校一学期也会组织一次爱国教育观影,红色影片,都是在镇电影院观看。

直到进入大学,讲外国文学的老师特别喜欢给我们放电影,每周一次,都是经典名片,这个时期,是阅读经典和观看经典的黄金时期。我上大学时,不像现在的大学生这样卷,考研没有蔚然成风,而且因为读的是师范类大学,工作也是国家分配,学生毕业不愁找不到工作,只有好坏差异,不担心失业,所以大学生活是轻松舒适的,60分万岁是同学们的口头禅。

一到晚上,宿舍里基本全空,不是外出看电影,就是花前月下去谈情说爱了,只有我,守着一堆书、一盏灯、一个空空的宿舍。不是我喜欢用功,只是因为我没有谈恋爱而已。

想起来也奇怪,那时候咋就没有一个我喜欢的人呢?再认真回想,也不全对,算起来也是有个不明不白的对象,两个人似恋非恋的,因为异地,互相之间只有书信来往,而且对方那信也写得极其含蓄,但应该是有喜欢的成分;我想我也终是欢喜他的,不然不会那么积极地回信,后来宿舍有了电话,也总是盼望他来电,他也会隔三差五地打来,但我们之间最终还是无果。

我本属于慢热型的,也不喜主动,这点我家丫头也随我,大学三年级了,至今也没有一个牵手的恋爱对象。有些东西,真的都会在基因遗传下来。说观影,好像有点扯远了。

跟着孩子看电影,我对电影的喜好也逐渐改变,类似看书一样,我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对经典的、比较传统的选择得比较多,其他则涉足较少。

第一次陪她看《功夫熊猫》时,我对动画类是有点排斥的,后来慢慢习惯了,也还觉得不错;还有些神仙鬼怪武侠传奇的我也是不喜的,但看完《诛仙》后发现也挺有意思的。

同丫头观影多了以后,慢慢的,我发现自己的包容性强了,不再独喜文艺片,搞笑的无厘头的也都能欣赏了。曾经周星驰喜剧电影火得一塌糊涂,我却未曾观过一二,那时的不喜变成了如今的追逐,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喜欢轻松愉悦的影视剧,对那些深沉厚重的反而不那么热衷了,害怕压抑,害怕心痛,在潜意识里努力去营造一种欢愉的生活氛围。

昨晚陪丫头看了《满江红》,据说该片票房大卖,最近开始写文后,手机浏览得少了,对这些信息了解不多,我是带着一无所知的状态去看这部电影的。影名倒是不陌生,上学时背过,但究竟会演些什么,真的不知从何联系起来?战争场面?宫廷斗争?正式放映,是熟悉的老谋子式制作,急促的脚步声,深沉的暗夜,一小队着军服的人员飞奔而来,随着拍摄镜头的拉近,排山倒海的扑面而来,紧张氛围突生,随着背景声的穿插,瞬间将人笼罩进一个杀机重重的血腥场景里。

电影看过很多,从没写过影评。对于电影,我常是怀着一种仰望的姿态,它们在我心里是深沉而有内涵的代名词,每一部精品,都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大餐,不光饱腹,更有营养人生之功效。每部电影基本都会带给我深深地启迪和感悟,心灵上沉痛的领悟要更多,有一些值得深刻思想的东西在心中久久回荡。

关于《满江红》好坏我不做评价,张艺谋的作品已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大片。历史性题材的作品,演员的选取上却是清一色的喜剧人员,即使不是喜剧演员,也表现着喜剧角色,这种混搭的风格稀释了历史的厚重感,以搞怪的方式、搞笑的台词在沉重中透露出一种欢快和轻松,逗乐观众的效果是达到了,但场景依旧是比较血腥的,而且这种血腥一直从头至尾的持续,每一个死者就是一幅惨烈的场面,而每一个正面人物在剧中都逐一惨死,一个不留,很悲壮,却也很弱小。

最宏大的场景莫过于《满江红》全篇的背诵,全剧唯一令我觉得正气荡漾的地方。岳家军的那份荣耀,精忠报国的那份豪气,我从片中获得的感知并不高。

我家丫头在观完影后发了朋友圈,但屏蔽了我,对她的感受我不得而知,但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却不似往日那般有直击心灵的触动。像曾经看过的《人生大事》、《穿过寒冬拥抱你》,也有很多搞笑情结,却在轻快中留下很多令人深思的画面,这次有些例外,我整个人都没在戏中,出戏了。

观影,看的是故事,品的是人生!一个优秀的作品,就是一堂生动的课题!

我是喜欢电影的人,在灵魂深处,像每个主题一样,以一种悲壮的姿态向阳生长,无怨无悔!

(2023.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