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朱瑟琳.乔塞尔森
鲁晓华 孙大强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总结前7、8章
“理想化与认同感” ---在关系中,我们会经常觉察别人具有我们不具备的品性,一旦我们把他人理想化了,我们希望也能拥有那些品质。爱情就被定义成一种对完美的渴望。这种理想化的实质是:我们可能指望别人来扩展我们的意识,我们也可能希望用某种方式拥有另一个人的完美,或者我们能够有意识地认同并试图变得像我们敬仰的某个人。儿童在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中,不断理想化某人(亲属或其他人),认同某个人,调整和内化自我的行为和方向。(说白了,这不是在寻找榜样,并向榜样学习吗?真啰嗦。)
“共同性与共鸣”---这里有摘录自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一段话,很有意思:我们就这样生活着,祈祷,唱歌,说些古老的故事,嘲笑那班像金翅膀蝴蝶般的廷臣,听听那些可怜的人们讲些宫廷里的消息;我们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谈话,谁失败,谁胜利,谁在朝,谁在野,用我们的意见解释各种事情的奥秘。嗬,这不是现在的朋友圈,微信圈,QQ圈么。这是共同性的表达,人类心理需要共同关注什么,共同对某事触动。
作者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强调了与被治疗人的共情和融入他人情感,并相互分享而不仅仅治疗他人的重要性。也许是翻译的语言不够简练和信达,感觉简单的事情硬往复杂的学术语言上去说。整本书逻辑性不强,好像只是归纳总结了一些现象,并无深刻的解释或自成体系的观点。
我的人际关系的反思:
我在婴儿时期应该有很好的抱持,我姑妈也说,我在1岁前简直没有被放下过,我很幸运。与外婆有很好的依恋关系,我外婆很依恋我,她说我是她的眼睛,以至于3岁半被送往父母身边时,她目不识丁,出门艰难,也要跑到几百里的地方把我接回来。我依恋她么?好像不,要不然,我为什么不想念她呢?在3岁半被大伯接走的当天,外婆不想让我去,让我藏起来(也许只是想在大伯面前显示她对我的影响力?),我自己心里其实是无所谓的。被强行抱上车,我又哭又喊又挣扎,好像有少部分成分是给人看的。
4岁以后,妈妈和外婆共同带我,5岁时,添了个弟弟。我的外婆和妈妈既爱我,又有原则,也善于鼓励我。在儿童时代,我安宁自在,对家人没有太深的感觉。
上小学四年级时,人际关系觉醒,抬眼看了一下别人。认识了榕,但那时只是一般关系,比其他同学熟一些罢了。五年级时,遇到了香,这是我第一个理想化、崇拜,并爱上的人。常常凝视着她写的漂亮的字,满心欢喜和快乐。我们在一起和其他朋友玩砸沙包,又笑又闹,非常开心。经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回放了学,我一个走在路上,望着缓缓坠落的夕阳,想起她心中充满了欢喜,我在心里真诚为她祝福,希望她快乐,一切都好,并在心里说“此生有这一个朋友就够了”,有点小大人的口气。
但后来的上了初中,不知为什么和香有些疏远,我想不起放学后我们有一起回家过(她都是从哪里回去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分到同一个班级?后来,听说她和一男生恋爱,那时,她没有和我分享过,我不了解其中任何事,潜意识里,我不太接受。她把笔名改为“心皖",我觉得她心里有什么事儿,但我们都没有机会为对方打开心门,似乎,她心思细密,我大大咧咧,粗线条,两人似乎都有意愿更深了解,但都怕受伤。但是,她总在那儿,也许地缘关系,我心里仍然把我们三个放在一起。
在初中,就和榕走得更亲近了。很骄傲有她,我宣称她是我的第二,愿意做她的影子。有点妒忌她对别人好。我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她生活幸福,只是成人后,自己的懦弱和屈服,才放弃了这份理想。给她写诗,赞美和感激她的美丽容颜和心灵。我们分享一切,她的不愿告知任何的心事和我家里困难事儿,阅读对方的日记。周末在家里就会想念她,放学了不愿与她分开,两人都情愿绕很远的路,走对方回家的路,为的是多陪对方一会儿。暑假,在山上放牛时,远远看到像对方的人,就会喊破嗓子,一旦确认,就会急不可耐地赶过去。回家后,也会兴致勃勃的告诉老妈,我今天遇到她了!到高中,艰难的青春期我们彼此搀扶着度过。在高中时,由于没有榕在一起,我深受打击。那是一个对我后来生活有很深影响的深深创伤。
高中是被压迫的几年,和凤比较友好,可惜只是有限的分享,我并没对她分享全部。我们都很孤独。大学的朋友和室友都还是有限分享,我感觉我对她们保留了很多。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也只有有限分享。
直到遇到现在的老公,就像走过了长长的泥泞的路,分崩离析的心理煎熬终于结束了,我到家了。我觉得他接受了我的一切,分享一切,在他那儿,我觉得安宁踏实,可以哭有声,笑有泪。我们的相貌相差很远,可他的许多同事看到我们俩时,说我们有夫妻相,怪不得是一家子。有了孩子后,以前那种紧密的联系就变弱了,一直到感觉一地鸡毛。
少年时期的好朋友还在那儿,知根知底,只是由于距离问题,没有机会嵌入到彼此的生活中。与一个邻居走得很近,觉得她对我有很高期望,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调整到理想状态,也许可以有更美好的关系。
回忆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儿子,我对他对全班其他同学不太感兴趣,只是和其中一两个感情很好,颇为不满,曾经希望“矫正”他,逼着他对其他所有人都感兴趣,不喜欢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我儿子和我秉性差不多。但我妈从没批评我,没有广交朋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