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于互惠原理的理解是: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同时社会学家研究表明,所有人类社会都认同这一原理,并且这种原理已经渗透到每一种交换形式当中,如果我们不遵守它,必然遭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
在本章节中,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以下两方面
1.互惠原理会让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好处之后,会主动回报对方,作者运用大量举例说面(书中举例在文章下面)
2.互惠式让步也是互惠原理的一种
互惠式让步指的是:和别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先提出夸张的A,在提出合适的B,反而会更让人接受(书中举例在文章下面)
3.在面对别人对我们使用互惠原理时,我们应该去判断对方是否是真心的,如果是,我们欣然接受,如果不是,我们大胆说不
书中举例如下:(例子有点长,耐心看完哦)
1.互惠原理
克利须那协会(Hare Krishna Society)是一个古老的东方教派,数百年前发源于印度的加尔各答。20世纪70年代,这个教派蓬勃发展起来,信徒大增,财富和资产也随之膨胀。它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靠的是搞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最主要也最引人注意的一种,是协会成员在公众场合向路人提出募捐请求。
最初成立的时候,这个协会的募捐活动,凡看到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克利须那的募捐小组通常是一群光头佬,穿着不合身的长袍,裹着绑腿,挂着念珠,摇着铃铛,在城市的大街上走来走去,齐声吟唱、行礼,请路人给他们捐款这种手法用来引人眼球倒是管用,可用来筹款不怎么上道。
一般的美国人觉得克利须那协会怪里怪气,不愿出钱支持他们。协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碰到了一个麻烦的公共关系难题。被请求捐款的路人不喜欢协会成员的样貌、打扮和行为。要是协会是普通的商业组织,解决办法倒也简单——把公众不喜欢的东西改掉就行了。
可克利须那又是一个宗教组织,成员的样貌、打扮和行为属于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两者是挂了钩的。由于宗教因素大多是不会因为世俗眼光而变革的,一个真正的两难困境摆在了克利须那领导层的面前。一方面是信仰——衣着打扮和发型都有着宗教上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美国公众对这些东西的负面感受,它威胁到了组织的财务状况。这个教派要怎么做才好呢?
克利须那拿出了一套天才的解决办法,他们换了一套无需筹款目标对他们产生正面观感的手法。他们在筹款请求中运用了互惠原理,正如里根的实验所证明,互惠原理无比强大,足以克服人们对募捐者的厌恶感。新策略仍然是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乞捐,可在提出募捐请求之前,他们先向目标赠送一份“礼物”——经书(通常是《博伽梵歌》)、协会主办的《回归神性》(Back to Godhead)杂志,或是一朵鲜花(成本最最低廉)。
一不留神,一朵鲜花就塞进了全无提防的路人手里,或是别在了他们的外套上,哪怕他们说自己根本不想要,也没法还回去了。募捐者会说:“不,这是给您的礼物。”坚决不肯收回。等克利须那的成员们通过这一招把互惠原理的威力发挥出来以后,他们便要目标对象向协会捐款克利须那协会这套“先施恩再乞讨”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收益和筹款数额均实现大规模增长,使得它们在美国和海外的321处地点拥有了庙宇、商号、住宅和庄园。
2.互惠让步
我在街上走着,碰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他作了自我介绍,并说童子军一年一度的马戏表演就要在本周六晚上举行了,他正在卖门票。他问我是否愿意购买5美元的门票。
我可不想把大好的周末时间耗在看童子军马戏表演上,于是谢绝了。“好吧,”他说,“要是你不想买门票,买我们几根巧克力棒如何?一根才1块钱。”我买了两根,但立刻意识到发生了点怪事:因为(a)我对巧克力棒没什么兴趣;(b)我喜欢钞票;(c)我手里拿着两根巧克力棒傻站在那里;(d)他拿着我的钞票走开了。
欢迎感兴趣的伙伴进行评论,我们一起探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