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技艺》3:超人学什么。4:超人怎样学

《不可能的技艺》3:超人学什么

“学习超人”严格的、特殊的学习策略:

1.学“20%”

2.学看家本领

3.学别人不会的东西。

想要达成不可能之成就,你光有修身的动力、能坚持,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学习和创造。终身学习是最起码的要求。

其实终身学习也是一种修行,哪怕你学了几十年并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成就,学习也能让你的大脑保持敏锐,能防止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下降。而且你总能学到一点真东西。你的自信心会更强,沟通交流水平会更高,你对各种事物会有高级的看法。如果学会一项技能,还时不时能用上,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满足感。

但是,如果你非得想要达到「不可能」水平的成就,终身学习可能还不够。你得成为一个学习超人才行。你需要严格的、特殊的学习策略。最起码的一点,你不能把学习当做儿戏、搞成锻炼身体或者行为艺术。你得精心选择学习内容,确保自己是在「学习区」里学习:这里对你的挑战足够大,而你又恰好能够得着 ——「15.87%」的最优点。科特勒强调,这样挑战性恰到好处的内容,也是进入心流状态的关键。

而且学习对你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才好。像什么每天背 25 个单词那种龟速学英语是绝对不行的。你得有足够大的冲劲和足够高明的巧劲,得能迅速掌握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三个超人级别的学习策略,重点是学什么。

1.学“20%”

第一个策略的作用是扩展你学习的广度。很多事情你不一定非得学到专家水平,但是最好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你要经营一家公司,你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做财务或者法务,但是你如果能了解一些财会知识和法律知识,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劲头是不求精通,但求有所掌握。

说这样的学习就不得不提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了。这位老兄是著名生活黑客、专业学习者、励志导师,《巨人的工具》的作者。2015 年 —— 当时他 38 岁 —— 费里斯拿自己做了一系列的学习实验,就叫“蒂姆·费里斯实验(The Tim Ferriss Experiment)”。整个实验过程被拍成了电视节目。

费里斯选择了13项非常困难的技能,包括演奏乐器、赛车、巴西柔术、外语等等。每个技能从零开始,只学五天。但是这五天是用最科学、最强化的方法学习,请世界级高手教他。每次学完五天之后,他都要接受一次世界级水平的考核。

比如其中一个项目是学打鼓。费里斯请了一个著名乐队的鼓手来当他的老师,学完之后他就跟另一个著名的摇滚乐队参加了一次正式演出,当着所有观众的面打鼓。费里斯学巴西柔术,则是学五天之后直接上擂台跟世界冠军打比赛。学扑克,五天之后拿自己的几十万美元去跟顶级职业选手赌博。

费里斯是完成了每个爱学习的人都曾经有过的梦想:如果我一切条件都是最好的,我用最短的时间,能达到一个什么水平?

费里斯的猜想是只要方法对,你不需要十年或者一万个小时的练习,就能达到一个至少看上去挺专业的水平。费里斯说他本人并不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各项技能都很一般,外语很差,三十岁才会游泳 —— 他说如果我这样一个人能做到,那你们所有人都能做到。

费里斯付出了代价。有个项目是学“跑酷”,也就是在建筑物上飞檐走壁那个极限运动,费里斯把自己摔骨折了……但是他的确学出了效果。

*

费里斯的学习窍门就是「二八法则」。你只要学会 20%的、最关键的东西,就能有80%的效果。科特勒总结,费里斯的方法差不多是下面这样的 ——

一个是不同的领域有一些通用的技巧。比如说学打鼓也好、学打牌也好、学冲浪也好,这些项目都需要你能够克服恐惧,在危机关头保持镇定。你只要在通过一个项目掌握这个镇定的技能,就可以立即用到别的项目上。所以学得越多,你学得就会越快。

一个是找到那 20% 的精髓。首先是这个领域里标准化的动作,包括最常用的套路和最常犯的错误。你把这些先抓住,反复练习,看起来就会很像专业人士。

接下来要找那些能够发挥最大的杠杆作用的要点。比如说学习流行歌曲,其实大多数歌曲都是由4-5个和弦组成的,学会这几个关键和弦,你的音乐技能就上一个台阶。

费里西学巴西柔术是怎么五天就上擂台的呢?其实他就学了最关键的一招,叫“断头台遏制”。他在五天里把这招练到了精通,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还是从场上任何一个位置,费里斯都能够熟练地使出来这一招。而这一招就让他表现的挺像样。

*

“挺像样”就已经很有用了。比如你要弄个商业合同,如果你在跟人谈之前,自己能先大概了解一下商业合同的关键之处都有哪些,掌握几个术语,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套路和注意事项,对方就会认为你非常专业。

而且这个方法是可以累积的。你不是必须只能学五天。你完全可以一直都使用这个效率最高的方法,每次都学习自己不会的部分的最关键的20%,也许你可以最快的速度突破一个专业。费里斯认为这个方法能让你在一年半之内掌握任何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

如果你有条件的话,建议你聘请一位某个领域的一线专家,就让他带你一年半,你看看能达到什么程度。

不过科特勒认为二八法则只适合学习一些辅助性的技能。对于自己的看家本领,你得舍得花剩下那 80% 的时间去掌握剩下那 20% 的东西:因为那20%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2.学看家本领

每个人都应该有点看家本领、专业优势,在这个项目你得达到精通(mastery)才行。精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愉悦感,你经常演练它,不断地打磨和提高它,你会特别容易在这个项目上进入心流状态。

怎么选择一个精通项目呢?你需要建立自己的“大规模变革性目的”(MTP)和“高难度目标”(HHG)。你可以想想自己目前为止最自豪的成就都有哪些,把现有的特长和目标系统结合起来,也许其中的交叉点就是你需要的核心技能。

比如说,你的大规模变革性目的是让中国人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你的高难度目标是搞个《未来比你想的快》书里说过的那种“垂直农场”。这两个还只是目的和目标,你具体干什么还是可以选择的。你的特长是农业技术吗?还是商业手段?还是沟通能力和领导力?这里面有多个角度能让你发挥。

而看家本领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注定的,你可能需要做很多探索和尝试。早定型其实并不好:高手在职业生涯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采样期,你得尝试过很多东西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而一旦找到,你的好奇心、热情、目的、掌控感、精通感就都会叠加在这件事上,你做这件事会感到特别爽,心流自动就出来了。

其实看家本领不一定只有一种,但是必须得经常用才好,最好每周至少用一次。精通一项本领之后你还可以再学别的。

但这些还只是常规本领。你会,别的专家也会。

3.学别人不会的东西

怎么才能掌握不可能的技艺,成为一个领域里的绝顶高手呢?你需要学习一些极为特殊的本领才行。

科特勒提到一本很经典的讲决策的书叫《权力的来源》(Sources of Power),作者是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克莱因提出,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有八种知识,是只对专家可见,对其他人是不可见的。你得掌握这些一般人连看都看不见的知识,才可能成为绝顶高手。

这八种知识分成了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见识类知识。

一个是大局观,你得根据具体的情境,知道当前这个事儿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住关键。

一个是领域内各种事物的运行方式,掌握其中的思维模型,也就是 know-how。一个心理偏误叫「解释性深度错觉」,人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往往是不知道的,但你得去知道。

另一个是领域当前的局面是什么。你得知道现在这个领域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是个学术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是什么?江湖上最厉害的那些研究组都在做什么研究,根据这个趋势,你判断接下来马上会发生的突破是什么?

第二方面是隐蔽的知识,就是不但课本上没有,而且可能尚未形成文字发表的知识。

一个是新手注意不到的规律和模式。现在都有哪些最新出的科研方法和营销手段,别人赢是怎么赢的,你得能发现其中的门道。

一个是新手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区别。最好的,和比较好的,两种产品,一般人看不出来其中到底相差在哪里。200 块一瓶的酒到底比 20 块一瓶的酒好喝在哪,你得能找到那个差别。

一个是对意外的敏感。这个事儿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有哪些风险点,哪里最容易出毛病,你最好心里有数。特别是如果一件出乎你预料事情发生了,那这件事就是你必须全力以赴学习的,真正的机会可能就在这件事之中。

第三方面是关于自己的知识。

一个是临场发挥。如果事情的走向不符合固定的模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做出临时的调整?你的经验足够应对这样的机会吗?

一个是自身的局限性。你得知道自己差在哪里,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会什么不会什么。你需要「元认知」能力。

*

这样的学习像不像小说里那些武林高手对武艺的追求。其实真实世界里武功的上限很低,学问才是真正的高级功夫。下功夫钻研一门学问,把学习当做一个秘密项目,每天抓紧时间勇猛精进,就好像趁着夜深人静偷偷地演练绝世武功一样,达到心流状态,这是多么刺激的事情。






《不可能的技艺》4:超人怎样学

调研,目的不是为了“全面了解”一个领域,不是为了给这个领域编写百科全书。目的是发现其中最前卫、最活跃、最有意思的地方,以便给自己找一个独特的定位。

这个方法分为五步:读书、采访专家、到达前沿、形成观点、完成叙事。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个小领域的关键知识,乃至于达到这个领域最高水平认识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的有效性跟具体的人、具体的领域有关系。如果是从零开始,谁也不可能在一年之内成为理论物理学家。但如果你已经是物理系的研究生,这个方法能帮你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史蒂芬·科特勒总结出来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是「主动调研」。

科特勒有三十年做记者的经验,他总是能快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之中,掌握其中的精髓,达到能写出一篇综合性报道或者一本书的程度。你做任何事业都需要这个本事。只要你想进入一个新领域,比如你要开一家垂直农场,你就需要调研,而且要调研到这个领域的最先进水平才好。

比如《量子力学》和《科学思考者》两个专题。在做调研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无数本讲量子力学的书和很多本讲「批判性思维」的书。现有的书要么就水平太差、要么就不适合非专业读者、要么就过时了 —— 要写的是“这一本”:如果你想知道量子力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请读这一本;如果你想学习科学思维,请读这一本。

这听起来有点狂妄,但这可是要出书啊。如果你这本书不是当前最好的,那你不应该出 —— 你告诉我哪本最好我直接去读最好的不行吗?我们选择目标得用这样的标准。

而这是一个严重的责任。科特勒以前给GQ杂志写稿,GQ有个编辑叫吉姆·尼尔森(Jim Nelson),对他说过一番话。他说我们杂志大概有一百万读者,而我们报道的都是全新的内容。那么如果你写一个主题,这可能是这些读者所能读到的有关这个主题的*唯一*观点。你得确保你写的东西是对的。

这就是「超人」级的学习需要达到的水平:你要学成是这个主题的唯一一个代言人的程度。

特别请注意,这里所说的调研,目的不是为了“全面了解”一个领域,不是为了给这个领域编写百科全书。我们的目的是发现其中最前卫、最活跃、最有意思的地方,以便给自己找一个独特的定位。

这个方法分为五步。

1.读书

读书是了解一个领域最简单最快的方法。一个概念叫「思维密集度」,也就是别人准备这份读物所花的时间,除以你阅读这个读物所花的时间。比如人家用了 1000 小时才写出这么一本书,你两小时读完了,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就是 500。

科特勒也算了一笔类似的账。一篇网文 —— 比如博客或者公众号文章 —— 你三分钟读完,人家可能写了三天。杂志长文,你20分钟读完,记者很可能花了4个月才写成。而一本书,你5小时读完,人家作者写的可能是15年的经验。

读书是最划算的。当你选定一个领域展开学习的时候,科特勒建议你找其中五本书来读。

第一本是通俗易懂的畅销书。它能让你迅速了解基本知识,熟悉这个话题。

第二本是热门书,通俗性稍弱一点,技术性稍强一点。这本书能让你能体会到其中技术性的乐趣,你会感到兴奋和刺激。你要把其中最喜欢、最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的东西记下来,这种细节往往是你要找的方向所在。

第三本是专家的视角。这本的技术性更强,作用是让你看到专家是如何考虑问题的。特别是这种书能给你带来大局观,能开拓你的视野。

比如同样是讲树木,这种书会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去谈树木,帮你跳出来,从更大的视野去看这个问题。同样是研究夫妻关系,这样一本书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甚至从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夫妻关系的演变。这种视角能给你带来高观点。

第四本是一本真正的硬书,是最难啃的一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书。读这种书要识别的是现在专家对哪些话题最感兴趣。同样是讲人工智能,通俗的书会讲人工智能有多强、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之类,而这种书则会讲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真正难点所在,比如卷积算法的命门。读这样的书你会发现一些流行观点是错的。

第五本是关于领域未来走向的书,它能让你感知到最前沿的东西。

这五本书其实只是代表。如果你要做学问的话五本书远远不够。像写《量子力学》,是把过去三年新出的书都读一读、至少也要翻一翻。得知道此时此刻的作者们讲量子力学都讲到了什么程度,绝对不能说有个特别酷的话题我不知道。而如果你是要在领域里找个位置做点事,或者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那比较浅的书对你来说就是不必要的了,你可以直接读第四本和第五本。

但是不管你怎么读,这里的心法是一定要主观地读,要带着问题和方向性读。科特勒的建议是读三个点。

第一点,领域的历史叙事。这个领域的大故事是什么?大图景是什么?以前困扰人们的是什么问题,解决了那些问题又来了什么问题,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你得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

第二点是相关的术语。什么叫「不确定性原理」,什么叫「自旋」,什么叫「定域性」?这些行话不懂你没法跟内行交流。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把让你感到兴奋的东西记下来。这些是刺激你下一步思考的东西,是你行动的方向。

这里说的读书,不是为了总结那些书的主要内容,没人会考你。高手学习一定是以我为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术基线,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基础。而这仅仅是开始。

2.采访专家

读完书之后你会有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找一个专家,直接问他。

科特勒是记者,有天然的优势。他要代表《纽约时报》采访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人家很可能愿意跟他聊。但实际上大部分专家都愿意回答问题。但是你得尊重专家。

所谓尊重专家,是体现在你要先做好家庭作业再去问,别问人家一些在网上随便就能查到的问题。你得把人家的专业水平用到刀刃上。

而你会发现术业有专攻,专家最精通的是他自己研究的那些课题,对于临近的有些问题往往他也不知道答案。

这就好比说你去采访国际米兰队的一个左后卫,请问你对世界足球的发展有什么看法?他很可能说没看法。他的任务是在国米打好左后卫,他并不十分关心“世界足球”的发展。你想知道中国足球应该学习意大利还是学习西班牙,这是你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

你的问题,你得负责。

3.到达前沿

所谓前沿,是那些大家没有公认确定的答案,还属于教科书上的空白的地方 —— 而这也恰恰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垂直农场在中国的这个城市可行吗?如果别人已经都知道可行了,那也就没你啥事儿了。抓住这样的问题并且找到答案,你这趟学习才是有用的。

而这种问题往往是很多人都感到好奇,很多人有自己的观点,有很多争议又没有形成定论的地方。它常常出现在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交叉点上。

这时候你需要读的是最新的发表的东西,比如专业期刊的文章、论文,某个专家的博客、推特,或者是讲座。这些是专家之间的争论。而这些最有争议的地方,恰恰也是最活跃的地方,可能就是你的机遇所在。

4.形成观点

一个话题众说纷纭,专家们也是互相矛盾,那你支持谁,你反对谁,你敢不敢树立一个自己的观点?

其实是可以的。你不用自己会踢足球也能看出来哪个队强。有独特观点,你才能立住。我写《量子力学》和《科学思考者》都是写给非专业读者的,但就是这样,其中也有一些争议话题。像“量子通信到底有多大价值”、“量子计算到底能不能终结现有的密码体系”这两个问题,进展非常快,而网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错的,我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把明白的逻辑写进书里的人。像“我们为什么相信科学”,我写了一个代表当前科学哲学界的最新理解,而可能是第一次在中文世界出现的观点。

你得反复考虑各方的意见,自己拿个主意。你的观点可能会发生几次反转。可能你一开始以为 A 是对的,后来被 B 说服了。你拿着B的观点再去找A,A可能会告诉你还是他对。如果没有这样的反转,你的思维可能不够积极。但是你不能人云亦云,总要彻底搞懂了,才能做出高水平判断。

5.完成叙事

现在你心意已决,可以把学到的东西总结出来了。你要把新观点讲成一个故事,而这意味着把其中的因果关系理顺,建立一个思维模型。

给你的家人、朋友或者随便找给陌生人讲讲,看他们能不能听懂。又或者可以写篇文章发到网上,供大家探讨。找个专家帮你审审稿。

这也是所谓“费曼学习法”。检验你学没学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能不能给别人讲明白。

这样学习的结果能给你带来一些社交互动。社交互动能产生催产素和血清素。如果你感到其中的压力,你还会得到皮质醇。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你都会产生多巴胺,找到兴奋点的时候你会产生去甲肾上腺素。激发出来的神经物质越多,你就越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你的记忆力就越会得到强化,学习效果就越好。

其实外部辅助手段也能帮人进入心流。《盗火》说过,在心流状态下训练士兵,效率和水平会大大提高。但是像这种学习的方法,原生态的心流,不是更方便、也可能更安全吗?科特勒提到有研究说,如果你能调动四到六种神经化学物质参与学习,你成为专家需要的时间能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一半。

你看这多么美好。调研式的学习是非常愉快的事情,你是在跟第一流的头脑对话,试图寻找一个没人确定的答案!只要有个好课题,发掘出兴奋点,很容易进入心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