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读到“触摸山河的第一诗人”——杜甫 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两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个人跑去桂林两江四湖边生活了两天。其中的一个晚上在洗漱好之后,坐床边大口喝了两口红酒,以为可以睡得更好。
结果不但没有睡着,反而情绪低落起来,给大学同学打了电话,电话里撕心裂肺的大喊:“杜甫的孩子饿死了,杜甫的孩子饿死了”。
边喊,边在床上翻滚,那种狠狠抓着床单挣扎,撕扯,捶胸顿足的翻滚,恨不得把自己埋死在没有氧气的棉被里的翻滚。
那种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床上和“娇儿恶卧踏里裂”一模一样的,感受活生生要死掉的翻滚。
很清楚的记得全程只说这一句话,不论同学在电话里怎么安慰,怎么表示无奈,我都不挂电话,拼劲全力的重复喊着这句话,像是要把这一辈子加上杜甫一辈子的苦痛全喊出来,直到心衰力竭。
想必这会是我这辈子悲痛的最高等级了。
第二天,睡醒了之后,和同学表达了歉意,并解释原因可能是前一天刚好读了“中国八大诗人”,读到杜甫的时候,觉得他太让人心疼了。
同时也好奇自己因为心疼他,而做出这么出乎意料的事,这到底是有多心疼他。如果他此刻和我同一个时空,想必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就这样诞生了。
我现在都能想象饿的全身无力的他正躺在我怀里,我心疼的在给他喂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网友调侃到,老杜你也太没出息了,连个毛孩都追不到。
而我脑海里,本俊朗挺拔的他已忧身愁面,瘦骨嶙峋,双膝跪立在破旧的船头上。一身单薄的灰色长衫卷着人间冷暖,苍茫大地。
也会想起那个只有着一桌、一椅、一排简陋书架的草堂,他独坐在荧荧如豆的油灯下,把清心磨进砚墨,把责任凝入笔端,一笔一划地写着国之愿景,民之呼声。
他漫游四方,遇到安禄山之乱后,从京师逃到灵武(现属宁夏)这个地方,见到肃宗,然后补了一个左拾遗之职。
后来告假回家的时候遇到饥荒,在路上几乎饿死了。流落到四川依靠故人严武,严武接济他,严武死后四川大乱,他又开始逃难,从四川到湖南,后来居住在耒阳。
曾经到过岳庙,遇到大水,十几天都没饭吃,耒阳县令叫聂君,听到这个消息,亲自下舟去救他。后来他在这个大历五年夏天的时候,卒于耒阳,年59岁。
我们能够想象杜甫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困苦的,他有好几个儿女都是因饥饿饿死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统计,说人一生当中所受的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大量的痛苦在一块儿排行,排在第一位的痛苦是儿女的去世。
娇儿恶卧踏里裂,幼子饿已卒。
同学,现在你能理解我撕心裂肺的哭喊了吧。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也认为杜甫是因为非常苦难的生活造就了他,至少是他写诗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