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北京市一中院审结一起高校成年在读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抚养费纠纷,二审改判驳回了子女要求支付抚养费的诉讼请求。这起事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的说大学期间确实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有的说父母给的是情分不是本分。人民日报评论:“抚养费背后的情与法。父子一场,本该其乐融融,却闹上法庭,终究是伦理悲剧。既已成人,该大学生不妨努力塑造自我,独立生活的样子最美。”
在现实生活里,大学生接受父母的资助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养育孩子就是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回望中国式父母,哪一个不是为儿女一辈子操心?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操心孩子长得好不好;上学了,就操心孩子的学业问题;上学毕业了,又操心孩子的工作;毕业工作了,又开始操心孩子的婚姻;而结婚后,又开始操心孙子孙女……
而作为子女,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把他们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就算有了工作收入,却依然依靠着父母资助买房买车带孙子……
慢慢地,一代中国式巨婴、啃老族就这么“培养”出来了。在他们的观念里,父母的给予是应该的,张口就要、伸手就取已经成为了他们与父辈沟通的常态。殊不知,成年之后,父母的资助是一种情分,而不是父母的本分和义务。为人子女,在自己担当的同时,更应该懂得感恩。
二
不久前有条新闻让无数父母心悲哀而愤怒,一位爸爸在微博上控诉自己的女儿,借留学之名,卷走了其父300万元积蓄,实际上是和男友在国外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爸爸苦言相劝,女儿却拉黑了所有家人,直接失联,结果爸爸在万般无奈下只好到微博喊话,希望她回家。可女儿仍然置若罔闻,最终这位父亲心灰意冷地删除了所有微博,承认过去对女儿太溺爱,承认自己是个失败的父亲,表示“就当没生过这个女儿,事情到此为止”。
这起事件的背后,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家庭的教育缺失,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缺失下的一些年轻人,以绑架父母情感的方式变相要挟,以达到个人目的,其行为无节制、无底线。俗话说,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做父母的对于儿女都是倾尽所有、无私付出,没想过儿女的半分回报,但这也不能成为儿女不懂感恩、拒绝付出的理由。学会对父母感恩,应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不要把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心怀感激、及时行孝,不要等父母走了再去追悔莫及。因为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
三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感恩父母挂嘴边,对别人泛泛而谈如何行孝,却不知真正的孝顺其实就是陪伴,用行动把感恩之心落实到陪伴父母的生活点滴里。就像儿时他们默默地陪伴我们一样,不讲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因为扶贫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一位乐观坚强懂感恩的谷姐,她比我只大两个月,却承担了家里的所有重担。在自己育有一双儿女的情况下,还照顾着同时患有精神残疾的父母和老祖母。虽然她的父母心智不健全,也不能劳作,有时候还经常跑到别的村民家里惹麻烦,但在谷姐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照顾下,身体康健;而她的老祖母,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精神矍铄、红光焕发,已成了当地闻名的百岁寿星。就这样,她一个人撑起了这个曾经一贫如洗、残破不堪的家庭。如今在她勤劳肯干的操持下,这个家已经旧颜焕新颜了。喜欢她面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态度,喜欢她面临困境时始终如一、纯粹干净的笑容,更喜欢她毫无怨言照顾双亲和老祖母的模样。她曾经说过,“老人身边一定要有人陪伴,但陪伴的人必须是知道老人时刻的需要。”我觉得像她这样体己地把孝顺落实到生活的点滴里,给残疾的父母端上每一餐饭菜,给年迈的老祖母梳上每一次头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恩父母、孝顺老人。无声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
人生苦短,我们的每一次告别,最好多笑一点、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只因后悔无期。父母曾是我们的来处,也愿我们是他们的归途,更愿天下父母,幸福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