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39)
问:如此说来,人类忙活了几千年,在忙什么?
答:人在忙着免除苦难,过上好日子,但有个前提是,我免除苦难,我过上好日子。就是这个"我",让人人遭受苦难,都在争做成功者、胜利者、幸运者,反之,就是失败者和不幸者,人们就轮番在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之间往返轮回,几千年时间,竞争生存的法则丝毫未变。
问:这不是谁愿意这样,不这样能怎样?
答:是的,再经受多少大苦大难,就是无人提出取消生命原理,改变存在状态,换一种方式生活。
问:改变的愿望一直强烈存在,但改变的方法却莫衷一是,是吧?
答:人们只想着改标,没想到改本,这就是不断在治病,又不断在生病的原因。
问:人们根本不知道本是什么吧?
答:人们以为生命和物质的存在是不变之本,其实,对生命与物质的认识,才是真正的本。生命与物质是标,怎么定义它们、解释它们才是本。
问:这不是唯心主义吗?
答:唯心主义的进步处就是试图重新定义它们和解释它们,但错在把定义与解释的"本"定为心,这个含义模糊的"心"便把人引入了歧途。人们以为"心"是主观意志和自我意识,这两者能是生命与物质的来源和决定者吗?
问:唯心论又制造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是吧?
答:唯心论的不能自圆其说与不能自圆其说的唯物论有关,因为唯心就是相对于唯物论而产生,并非是一套独立解释世界的理论,唯心论继承了唯物论的错误。
问:那么,唯物与唯心两大错误认识都该放弃,是吧?
答:一切要重新开始,必须放弃这两论,以及在这两论基础上建立的全部理论。
问:那这世界上不是没有可用的理论了吗?
答:它们不是不可用,是得在使用的前面加上前提。即它们都是我们把握世界的一些方法,它们的有效性完全可以继续利用。
问:前提最重要吗?
答:前提必须出自本来和本质,是一切的根本,如果唯物和唯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两种方法,在根本的前提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用这两种有效的方法?
问:根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使存在得以存在的感知运动。这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前提。
问:怎么证明感知运动是存在的根本?
答:因为我们只能用感知运动来证明一切,再不可能有另一种方式来证明,所以感知运动是唯一的证明手段,这就证明了感知运动本身不需要另外的证明,也不可能有另外的证明。
问:感知运动是一切的根本?
答:我们再也无法、也不可能在感知运动之外再找到另一种根本。我们只能认可这个根本,服从这个根本,不再试图逾越这个根本。
问:这之前,人类没有发现这个根本吗?
答:早就发现了,但不把其作为根本,只作为生命的一种功能。人们把物质和生命当作根本,这就犯下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问:人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文明方式居然是个错误?
答:是错误,所以问题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无法解决,人的存在越来越危险,错误经由时间放大,我们就越来越难以承受。
问:最主要是什么问题?
答:最困难最急迫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活得越来越憋屈、越来越精神紧张、越来越孤独恐惧、越来越不自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稳定感和幸福感。人不满意世界、不满意生活、不满意自己。人越来越找不到最终的目的,生活越来越没有意义。危机感和压迫感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看不到出路,前途一片迷茫,充满绝望……
问:有这么严重吗?
答:最难为的还不是生活与命运,而是个人的精神境况与心理处境,人不知道怎样做人才好,自我奋斗、争取成功,不但不能使自己挣脱开命运的束缚,而且也不能使自己变得轻松、自由和幸福。人一生都在争取物质利益,一生都在与他人的心理抗衡中度日,人究竟得到了什么?辛劳、孤独、忧虑、恐惧……如影随行,人的生活状态让人失望,内心却又只能无助地等待,而生存的循环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进行着,人在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做不到的情况下,就匆忙地结束一生。而来生则又将这些无知、痛苦、失望、恐惧再重演一遍,人生谁也走不出这种恶劣的循环。
问:人都会认命,不都认为是命该如此吗?
答:是谁让人的命运如此?谁也不会负责,谁也无力来改变,人的不合理存在何日时结束?
问:大家不都在等待吗,未来总会好起来吧?
答:盲目的等待是没有意义的,指望创造出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科技的超级能力就能够从本质上改变人类、使人类从此幸福,完全是幼稚的想象,人们刻意地忽略了人性的竞争本质和生命的排他性质,总以为生存竞争之烈和人性之恶是由于人们的物质财富不足或智慧能力不够引起的,财富和能力能将人人都改造成没有任何隔阂、亲密无间的善良天使吗?人性与财富和能力有直接的相等关系吗?
问:我们不是在强调教育人和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吗?
答:用教育、管理和惩罚来改造人性是属于无奈的办法,用这些方法把人改造成什么?我们能树立出做人的范本吗?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和人性的处处摩擦中,人能设计出一个面面俱到的理想的楷模吗?人只能设计出不受人间法则和规律影响的神仙或天使,人设计不出一个完美的人,因为人间规则本身就产生不出完美的人。人一旦完美就必须违背根本法则,就一定不再是人了。(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亚马逊、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亚马逊、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