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副标题: 一首印度的诗
译者: 姜乙
出版年: 2017-1
页数: 144
定价: 32.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果麦·外国文学经典
ISBN: 9787201112695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作家,诗人,画家。1877年生于德国,1924年入籍瑞士。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
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里亚朵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以《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一系列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中篇小说集《悉达多》则让人们领略了其文学创作的另一番风景。
这本作品集包含了《盖特露德》、《克诺尔普》和《悉达多》三部中篇小说。《盖特露德》讲述了两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与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的三角恋爱故事。柯恩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一次郊游时,为了讨好他心仪的女孩丽蒂,两人坐上雪橇,冒险从陡峭的山坡上滑了下去,结果摔成重伤,成了陂脚。却因祸得福,柯恩潜藏的作曲才能被激发了出来,从此将胸中的灵感和激情源源不断变成五线谱上流淌的音符。他的处女作——一首奏鸣曲得到了歌唱家莫特的赏识,他将柯恩介绍到自己任职的剧院担任乐队小提琴手。在一次音乐会演出了柯恩的一首小提琴二重奏之后,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酷爱音乐的工厂主依姆多先生,并对其美丽的女儿盖特露德一见钟情。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音乐,盖特露德非常喜欢演唱柯恩的歌曲,还试唱了他创作的一部小歌剧中的女主角。在讨论由谁担任男主角时,柯恩主动推荐了莫特,不料“引狼入室”,莫特与盖特露德迅速堕入情网,柯恩尽管非常痛苦,但还是对他们的结合表达了真诚的祝福。但莫特酗酒和打女人的毛病复发,使盖特露德无法忍受,回到父亲家中居住。眼看自己和盖特露德的爱情无法挽回,万念俱灰的莫特自杀了……
《克诺尔普》中的主人公克诺尔普则是一个流浪者。他出身在一个穷苦人家,却满脑子的哲理思考,喜欢唱歌,出口成章。学生时代,他热烈地爱上了一个叫法兰切斯卡的姑娘,她却戏弄了他,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克诺尔普从此踏上了流浪的旅途,成为一个浪游四海的游吟诗人。虽然他有过两个爱人,并生下了一个孩子,但还是找不到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克诺尔普都很讨人喜欢,连朋友家的妻子也会向他表达爱意,喜欢他的姑娘跟他一起去参加舞会,但这些都无法使他动心。岁月流逝,四海为家、居无定所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回到故乡,向他曾经熟悉和热爱的一切告别。
《悉达多》写于一战结束不久的1919年,惨烈的欧战促使黑塞思索信仰的重要性,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忧虑,他将自己的思考写进了他的这部中篇代表作中。小说中的婆罗门贵族青年悉达多违背父亲的意愿,走上了游方为僧、寻求真理的道路。然而,他感到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知识掌握得太少,于是又回到尘世,向高级妓女卡玛拉学习爱情,跟富商卡马斯瓦密学习经商,过上了骄奢淫逸、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这一切都无法使他满足,他的感官活跃了,“灵魂变得沉重”,遂不辞而别,前往茫茫的森林,结识了渡船的船夫华苏德瓦,终于摆渡济世,得道成佛。
假如要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这三部中篇小说,它们大概是:音乐、流浪、悟道。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是日耳曼民族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伟大的作曲家与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就我们所了解的德奥作曲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到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马勒,其传世名作的问世,都是以他们的贫穷、孤独、失恋和病痛作为代价的。黑塞精通音乐,他的《盖特露德》用小说的手法,诠释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柯恩的生活中遭受了两次爱情的重创,第一次重创造成了他肢体上的残疾,却开启了他音乐创作灵感的大门。第二次重创让他的精神差点崩溃,他几乎要开枪自杀了。在这人生的危难时刻,是音乐拯救了他。出版商寄来的祝贺他作品成功演出和出版的信以及评论家热情评价他作品的杂志,使他忽然领悟这个世界并没有放弃他,他可以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就像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写的那样,他被确诊为耳聋后,绝望得想自杀,“是艺术,只是艺术留住了我”。黑塞笔下的柯恩也是如此。他从第二次爱情重创中站了起来,把自己对露特盖德的爱慕、思念化作一部部激情洋溢的音乐作品,在艺术创作的成功中获得了救赎和升华。黑塞在小说中说:“一个正派的艺术家往往一辈子都是不幸的。当他饥饿不堪地打开自己的口袋时,里面总是只有晶莹的珍珠。”柯恩情场失意,艺术创造获得成功的故事是这一表述的形象化写照。
《克诺尔普》的关键词无疑是流浪。它让我想起了德国文学艺术中经常出现的流浪者形象,比如德国早期浪漫派重要作家路德维希•蒂克的长篇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短篇《鲁能堡》、《朋友》中的主人公都是“游子”、“流浪者”,舒伯特的钢琴套曲《流浪者幻想曲》和他的一些艺术歌曲中也反复出现流浪者的动人意象。因此,黑塞笔下的克诺尔普与蒂克、舒伯特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有精神上的一脉相承之处。与其说克诺尔普为了失败的爱情离开故乡,浪迹天涯,不如说他的血脉中流淌着日耳曼民族不安现状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基因,渴望到远方寻找美的家园。而他所到之处的磨坊水车、工匠铺、乡村庭园与舞会、啤酒美食,这些富有德奥特色的风物人情,构成了小说迷人的背景。难怪茨威格称赞这部小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
悟道是我们理解《悉达多》这部中篇的关键词。黑塞借助悉达多探寻人生真谛、得道成佛的故事,寄寓了自己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思索。从锦衣玉食,寻欢作乐,到得道成佛,普度众生,悉达多认识到了真理与其对立面一样真实,“人们头脑中能够想到的思想,嘴巴能够说出的话语,都是片面的,一切都是片面的,一切都是不完整的一半,一切都是整体、圆形、统一体中的残缺部分”。奔流不息的河水让他明白要用和谐统一的思想充实自己,“智慧归根结蒂无非就是一种灵魂形成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神秘的艺术;它能够在生活的每一瞬间进行和谐统一的思索,既能够感受到和谐统一,也能够吸入这种和谐统一”。
三部中篇,三个关键词,黑塞用他惯常的感性的叙事与理性的思索相融合的语言,娓娓讲述了三个不同的人生故事,其中又贯穿着一条统一的线索,即:人对精神世界完美的无限追求。用孔夫子的话来表述,就是:“吾道一以贯之。”这种追求漫长而痛苦,悲欣交集,永无止境,因为,“世界是不完善的,或者可以理解为正走在一条通向完善的漫长道路上”。
我:发现是关于印度的故事,其实是不感兴趣的。那个还处在奴隶社会的脏乱差的奇葩国家。还好这篇书评同时叙述了包括这篇在内的三个故事。说出了黑塞关于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点我认为还是可以和诺奖有联系的。我们人类是能思考的生命,人类其实终极的快乐就是实现温饱后,可以沉浸在比宇宙还无限的精神世界里。当然黑塞作为西方人写这种,对东方尤其是掺杂着印度的那种感觉的,还是有点刻意的玄虚的感觉。人在痛苦的时候可能更可能写出些东西来,但这不代表一定要让人去受些痛苦,没有必要,平淡而幸福的人生更好,甚至绝大多数人痛苦就只是痛苦,不会有额外的精神上的成果。而流浪的那篇,我更喜欢的是“而他所到之处的磨坊水车、工匠铺、乡村庭园与舞会、啤酒美食,这些富有德奥特色的风物人情,构成了小说迷人的背景。难怪茨威格称赞这部小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这对风土人情的记录,所谓如说他的血脉中流淌着日耳曼民族不安现状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基因,渴望到远方寻找美的家园,这点,对很多殖民者来说,渴望到远方寻找美丽的家园,可能本质上就是一种想要更多的不劳而获的更多资源的生活和能实现这种生活的地方,本质是人的懒惰自私和贪婪。殖民者做到的结果就是杀了土著,有了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还有奴役黑人,和现在他们的社会动乱因素黑命贵。动物。也许我们的郑和下西洋才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但却没有不安现状和寻找美的家园,导致花那么多钱就是给东南亚去撒了些礼物,提高了下我们的知名度。不能说这种善良的思想和做法不对,但英美法德等这些国家在地球上连抢带杀,靠这些抢来和杀来的土地和资源,还有奴役和抢劫,包括对我们国家的抢劫,积累的财富让他们提前过上了舒服的物质和其上建立的文化生活。这也是一种地球上的违法者成本低收获却巨大无比,而老实遵纪守法者却成本巨大损失巨大的现象,西方这些强盗赚到的太多以至于让遵纪守法的我国像个傻子。好在现在我们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那些势利的国家们也开始甚至追着和我们做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