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读本周阅读的书目是《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提到易中天,大家可能马上就会想到百家讲坛,从20201年开始,这套央视十台的文化讲座节目就开始陪伴大家了,那时候还没有抖音、快手,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眼花缭乱的文化娱乐资讯,而百家讲坛就是大家的文化精神补给站。
在所有的专家学者之中,易中天是个独特的存在,他以平民立场和现代视角,为观众重新展现了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真正做到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由此可见,易中天对于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明析的思辨,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能够从他的书写与讲述中获得知识的力量。
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易中天,像这样子去讲述历史的,当时的易中天实在算作是少数,他颠覆了讲史的讲法,激发了大家对历史的兴趣,引起了全民文化热潮。
在《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的首发活动中,易中天谈起了自己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从未隐瞒,是我们常常误读,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的现实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成历史,不论我们在这一秒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在下一秒的时候,都统统成为了过去事情本身,谈不上隐瞒,因为事实就是事实,不能做任何更改,但是对于哪怕是此刻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会存在的误读,而如果存在着大量的如这般的误读,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历史呢?在易中天看来,要解决“历史常常被我们误读”的问题,有三个办法:直觉,逻辑,还有证据,这也是易中天写《中华史》的三大办法。而若是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侦破案件的关键就在证据上,文献、文物和文字就是易中天考证历史用到的三个证据。
在《中华史》第五卷的作者后记中,易中天提到了一部好的史书的标准,一是要有史观,因为史观是灵魂;二是要有史识,因为史识是骨骼;三是要有史料,因为史料是血肉;四是要有史感,因为史感是神采。在这部《中华史》中,易中天秉承之前《品三国》的说史风格,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历史写的生动有趣,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历史,了解历史。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其著作《培根随笔》中曾这样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熟读历史的人,总是能够在现实中找到过去的影子,并且时时警醒自己,而这样的人,通常也是智慧的、内心丰盈的。
正是对历史充满敬畏,我们才需要严肃的历史书,让我们能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