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做为父母,保护孩子不受任何伤害是我们的天职,但其实根本做不到。“
记得刚生孩子的头几年,自己就是想着什么最好的都要给孩子,给孩子创造无暇的童年,与另外一位母亲交流,她也是同样的想法。后来随着孩子的长大,大家发现,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是孩子,不可能替她们成长,而且我们的目的不正是要让他们以后能独立生活吗?
同时我又在想,为什么自己那么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暇的童年?
究竟大脑是以怎样的机制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而孩子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
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教授在历时25年,经过数千个案例的研究,创立一门新的学科--人际神经生物学,研究重点是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密切联系,在他著名的作品《全脑教养法》中,对脑科学的解析深入浅出,并结合了落地的教养方法,帮助了许多的家庭。
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看看神秘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一、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大脑?
答案是:体验。
大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发展是一直在持续的,甚至到了老年,体验也仍然在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每经历一次体验,神经元就会被激活(或者说"开火").
"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每一个都与其他上万个神经元相联结。哪些特定的回路被激活,决定了我们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特质,这包括从感知形象和声音到更抽象的思维和推理等多个方面。 当神经元一起被激活,就能开拓出相互间新的联结。久而久之,神经元激活的结果就是大脑的重新布线。”
所以与父母在一起的每时每刻的体验,都在塑造孩子的大脑。也就是说,陪伴就是在塑造大脑,特别是经常跟孩子一起讨论经历,孩子就会记得更加清楚。
但我们之前对教育的误区就是, 以为把孩子送到给学校或者教育机构才是教育,而事实上,这些地方只是传输知识,真正重要的教育是与家人、同伴、老师之间的互动所提供的体验。
尽管在最初我并不理解陪伴的真实意义,但还是决心回归家庭陪伴孩子。而现实给我敲了一棒子,不是说在家就是陪伴。全职后的我产生了焦虑,依然是忙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把陪伴孩子放在了次要位置,陪着的时候还经常在跟人回复信息, 陪着孩子游戏的时候也经常心不在焉,而孩子也可以感觉出来。这样的陪伴提供的体验一定是很糟糕的。
问题来了,家长不可能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究竟我们有多少时间来陪伴孩子?
2019中国亲子质量研究报告出炉,亲子陪伴时间每天为3.2小时,我们来看看这个数据的真实性。
根据大多数上班族的情况,陪伴时间多半是下班后,晚餐时间、晚上还有周末。 如果工作日6点能到家,孩子9点睡觉,也就每天3小时。周末的话,可以从早上9点至晚上9点,估算有一半时间我们可以跟孩子在一起,周末每天6小时。
这所有时间加起来27小时,平均到七天,差不多是3.8小时,跟调查相类似。
但我们看到,这是个理想情况,我们实际陪伴孩子的时间还要少。
以我们家为例,最有效的时间,晚饭时间半小时对话聊天,加上睡前游戏和睡前阅读,加起来是大概40多分钟,之前还有坚持每天特别时光半小时左右。每天1个半小时几乎是我的极限,即便是在全职之后,这个情况并没有太多改善,其他时间都是在陪着写作业。到了周末,大部分是在接送培训班的路上。
所以真的要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时光,每一次的讨论或者拥抱,都通过经验切实重塑了我们的大脑。在一次重要谈话或者一段美好时光后,孩子的大脑就不同了。
二、先右脑,后左脑
”左脑热爱并且渴望秩序, 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
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面部表情、眼神、语气语调等信号,使我们得以沟通。“
人类的左右脑是实际连接的,胼胝体纤维束沿着大脑中枢连接左脑和右脑,左右脑通过纤维束产生交流,从而使大脑作为一个整体运行。
当孩子发火的时候,为什么你说什么都不管用?
这时候我们完全被情绪所控制,被右脑所接管,我们会感觉淹没在想象和身体的感觉之中,而这时左脑根本就没联通,压根没在线。如果我们用左脑跟他们讲道理是完全行不通的,这是一种双输的做法。
无论孩子的感情在我们看来是多么荒谬,但对孩子来说这都是真实且重要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真诚而重视的回应。
安抚好右脑之后,才能联结到左脑,开始整体运作。所以永远是联结第一,解决第二,先右脑,再左脑。
那怎么安抚呢?
书中分享了两个方法:一、聆听与关注,二、经历分享。
其实倾听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帕蒂·惠芙乐采用倾听的方式给父母提供心理咨询,长达40多年。而倾听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帕蒂对此有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教父母正确应用这个方式。
我参加过一次目前国内唯一一位认证导师的倾听工作坊,感觉确实不一样,但当时不太理解,为什么随着倾听时长的加长,每个人在重新回到一段感受的时候,刚开始会自说自话的表达感受,而等情感的高潮过去后,对方就会开始自我总结分析起来。这是个很神奇的过程。
在了解了左右脑相互配合的这个过程后,突然理解了倾听和诉说的这个疗法的科学原理。
倾听的一方是我们,引导对方诉说,先是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释放情绪,安抚右脑,而后联结左脑理顺细节并将经历转化为语言。
右脑处理情绪和亲历式记忆,左脑为情绪和记忆赋予意义。
这就是讲故事(复述)的作用:整合左右脑来理解自己和所处的世界。
在倾听他人分享经历时候,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原则,才能让这个方法切实有效:
1、尊重、真诚
2、专注于对方的问题,不要因自己的的问题而分心
3、识别对方所谈问题的症结
4、帮助对方释放情绪
5、通过赞赏、宽慰、鼓励等方式,让对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来解决问题。
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充分信任,相信对方有智慧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即便对方还是孩子。
同时我们得摆正自己得心态,只要孩子在进行复述,其实已经在起效果了,我们不必在意孩子是否能马上找到方法,坚持去做就对了。
三、唤起上层大脑
我们从左至右了解一下大脑,现在用另一个视角从下至上的来看看。
书中给出了一幅图画特别形象,可以把大脑看成一座两层小楼,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位于较低的部分,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上层大脑由大脑皮层己其各个部分组成,尤其是前额叶皮层。
”下层脑相对更为原始,负责人体基本功能,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以及强烈的情绪。上层大脑进度程度更高,控制着一些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后就已经完工了,而上层大脑一直在施工,直至成年,甚至有些人成年后仍未完工。
所以,我们父母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并加固联结上下两部分大脑的虚拟阶梯,从而解锁上层的高级技能。
但是孩子们不能很好同时应用上下层大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脑底部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一块脑灰质是大脑的“看门狗”,对我们随时可能受到的威胁保持警惕。 感受到危险时,她可以完全接管或者劫持上层大脑。“
突然想起《头脑特工队》的形象,大脑是有个控制台的,每次愤怒情绪的时候,怒怒就想冲过来,抢夺控制台的控制权。
而书中描述的也特别形象,当一个小朋友有情绪的时候,杏仁核在楼梯口就会设置一道障碍,还在楼梯上丢了很多球、溜冰鞋,这些障碍都来此过去的可怕经历带来的感受。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清理障碍。
理解了这一点,其实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接纳,孩子的大脑发育并不成熟,她们还没有解锁高级技能,让我们不那么容易受到孩子的影响,更从容的对待”小怪兽“们。
四、神奇的记忆
记忆是个档案柜? 或者是一台复印机?
关于记忆,我感觉自己大多都是从影视剧当中得来的认知,比如黄渤主演的悬疑电影《记忆大师》,记忆就是放在巨大的档案馆里,回忆可以剪切,嫁接或者重新提取。
但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好几次,我都感到很震惊,一次是跟母亲聊天,发现我们对同一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记忆,而同样的,我跟女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回想也完全不一样,我愤怒的认为她们故意扭曲事实。
那么,咱们来看看真正的记忆是什么?
”记忆就是过去影响现在的方式,本质就是联想。”
记忆的运作方式是:一种体验导致了一类神经元启动,这类神经元就会和另一种体验的神经元连接起来。
大脑,作为一个联想机器,处理当下信息的方法,就是与过去的类似体验相联系(也就是连接类似的神经元)来影响我们对当下信息和感受的理解。
所以现在来看,其实我们自己的记忆也不是原版,更像是一部改写过的小说。
这下我们知道记笔记的重要性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记性本来就不可靠啊。
而记忆还有两种形式,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层面回想起来的过去的经验。
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使我们形成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待,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
通常我们所说的记忆指的是外显记忆。
那为什么要了解内隐记忆呢,因为内隐记忆会让我们不加思索的行动,但你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可以称作潜意识。
如果内隐记忆是积极的,则对我们非常有利;如果是消极的,它就会像一颗地雷,一不小心踩到就会爆。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有些情况下,孩子或者成人莫名奇怪地对某些情景反应激烈,就像按到了开关。
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有办法将内隐记忆外显化,就可以将痛苦的体验转化为力量。
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或者说清晰表述出来前,就会像书中所说的,像一些漂浮在脑海里的碎片。
这些碎片怎么影响我们呢,就好比人身体类的自由基,它的特点就是不稳定,
碎片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归属的碎片,就好比人身体类的自由基,所以会夺取别的结构上的电子,等于攻击其他部位。所以记忆中的碎片,会给神经网络中造成很多的不稳定。
而你把他们复述出来,就等于将它们跟其他的神经元稳定的结合起来了,所以就不会再出现扰乱你的情况了。
在我上过的鼓励咨询课堂(自我心理疗愈的一门课)上,有许多课堂活动都是重新回到过去某个时刻,把当时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再拿出来看看,再聊一聊,这些感受就会减弱很多,再多次回看之后,自己似乎对那些不幸的经历就放下了。
了解了外显和内隐记忆的模式,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进行自我治疗。
当把意识之光照进过去的痛苦时刻,你就能自由的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父母。你将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也将有助于你的孩子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五、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大脑本能地从社会环境中接收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再与他人的持续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书中说大脑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是为关系而生。那么除了前文提到的,我们通过经验来塑造大脑,那么大脑之间又是如何相互理解的呢?
这不得不提到最近几十年的一个重大发现--镜像神经元。
我们经常会看见别人喝水,自己就感到口渴,这些现象都可以从镜像神经元得到解释。
镜像神经元不单可以对动作和发音编码,还很可能是共情的根源。
那么,镜像神经元如何反射情绪状态?
"我们在看到运动会别人在投篮时候,我们的大脑中已经预演了好几百次投射,我们并非简单的”“镜面反射”他人,而是“浸入”他们的内在状态,所以我们能体会到行为背后的情绪。"
他人的内心状态,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叫'情绪感染".
如果我们认可镜像神经元对共情的作用,那么人类的大脑似乎是天生为了社交而存在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似乎对群体有所影响,是我们的终极价值。
在看阿德勒心理学的相关著作——《被讨厌的勇气》时,里面就提到了人类共同体的说法,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类共同体的感觉“。
跟镜像神经元的作用联系起来,也就是我如果贡献了价值给他人,镜像神经元就会在脑海中体会给他人带来的价值,并产生幸福感。
但,即便大脑天生具有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和使命,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天生就具备人际技巧。 就好比天生肌肉发达并不能保证你成为运动员。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回应他的需求,孩子就会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心理模式。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发现:
"有些人的主管共情和人际关系的神经通路中,神经元联结天生就比大多人少。无力感受他人的痛苦,就跟学习障碍一样,是一种心理缺陷。这是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品性有问题."
这部分有刷新我的认知,就在前几天,我还抱怨孩子为什么不能为家人做一些基本的贡献,帮忙拿个小物件,就要喋喋不休。并认为这是她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在那个当下,我忽略了孩子是否能感受到母亲的辛苦,孩子的共情能力有时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练习的。
六、觉知之轮
在心理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本我,自我,超我。
可以从大脑科学的角度看是怎样的:
”本源是心灵的内在部分,我们对内外事物的感知都来源于此。
它就是我们的前额叶皮层。代表了“执行大脑”的部分,这是我们做出重要决定的地方,也是我们能够深入地与他人和自我联结的地方。我们的意识驻扎于此。“
书中用一个车轮来表示内心,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本源,并辐射至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到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
前面我们了解到大脑其实分很多区域,每一块都有他自己的声音,我们真实的感受就是,好像有很多个你,每一个都是你,但又不是完全代表你,或者代表全部的你。
当一个人明白这一点,他可以变得更放松和接纳。
对于有时候脑子里那些负面的小声音,只要告诉他,谢谢你的建议,但是”去你的“。
这是当时在上教练课时,一个切实有效的方式,然后负面的声音真的就没那么影响我们了。
我们不必为了每一个小小的错误苛责自己,自己当下的感受只是更宏大的整体的一部分,不必压抑自己,只需要将注意力整合,同时能看到其他面。当我们将注意力导向积极的方面,神经元就会产生新的连接,大脑的物理结构就会根据我们注意力的指向而切实发生改变。
怎么做能帮助孩子看到不同的自己呢?
书里有一些实操的办法,比如学习对大脑进行审查,帮助孩子学习“审查”所有正在影响他们的感觉、意象、情绪和念头。
审查感觉:身体的感受
审查意象:跳跃在脑海里的各种想象场景
审查情绪: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意识到自己有丰富的情绪,就像彩虹一样
审查念头:左脑有很多想法冒出来,但是不是每个念头都必须相信,还可以自我对话,与这些念头争辩。
审查意义在于纠正自己的负面念头,赋予新的意义。
审查像是给大脑做全身扫描,不同的感官其实就是对应大脑的部分,在做顺序扫描的时候,一边是做了诊断,一边又加强了各部分的联系。
经常听到说,日省三身,但在自省的时候却不直到省什么,如果没有一些特别的主题时,思维会到处的游走,并不能很好的自省。
像正念冥想练习里的一样,里面经常提到的是专注于你的呼吸,感受身体的感受,而此时脑中并不是空白的,会有无数的念头来来去去,我们顺其自然让它们来去,让自己变得平静和放松。
书中说的自省,其实也有一些这样的意味,审查感觉、意向、情绪和念头,这些其实同时存在于脑海中,我们也不纠结于它,而是去看见它们,了解这些的来源,从而不受它们的影响,让它们位我们所用。
记住,讨论大脑,就是在发展大脑。
写在最后
如果你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脑科学,这本书一定会刷新你大部分的认知,原来大脑是这样工作,这样发展的。
而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更了解我们自己,更接纳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而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大脑。
我们将以以一种成熟、关爱和尊重的态度来与孩子互动,就能自由的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