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魔都气象毕竟与帝都不同,摩天大楼扎堆到一起,对峙、对抗还是对话,由他们自己说了算。
但是他们所定义的繁华,就不是帝都那种平铺直叙的表达和脆亮的音调,而有太多款曲,与音节短促、塞擦音多的上海话,倒有一种奇妙的对应关系。
入夜以后,黄浦江东岸高楼就用霓虹灯全副武装起来,跳跃闪烁的艳俗风情,俾睨西岸那些仍在维持老式贵族作派的欧式古典建筑。
连江上的游轮都顶着巨大的广告灯箱。
第一次到上海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是出差。跟同事去过她妹妹家。她妹妹嫁了个老外,在那个年代,涉外婚姻还是一桩稀奇的事。办签证的时候,工作人员很担心女生受骗,直到她拿出厚厚的一沓情书,人家才放行。她们住在当时的“上海新城”,这个名字我居然至今还记得,因为喜欢那个高耸的大门。住的都是老外,门卫和接线生都只讲英语。我去的那天晚上,她妹夫正和几个邻居组成的乐队在排练。纯粹是业余性质,印象中大家还喝了啤酒。这是他们的娱乐方式。
在那之前我抽空去了我姑外婆家,在衡山路一栋老式公寓,有带铁栅栏的老式电梯,和戴着白手套的电梯工。姑外婆老两口是老干部,待遇不错,但也就一大一小两间房,要住五口人,家里整洁拥挤,所有的电器上都罩着白色的勾花布。有单独卫生间,里面有个很旧的白瓷浴缸。有个阿姨,隔天来打扫一次。
以后每次到上海,总爱在路上闲逛,尤喜那种低矮的花墙,安静的小院里有安静的小楼,偶尔看到有人出入,像看了一个故事的开头。
闲逛总有惊喜。在有手机导航之前,邂逅过徐光启纪念馆、张爱玲故居、马勒别墅,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小店。
有智能手机之后仍可以维持闲逛模式,是在地图上随便找一个点,然后径直走去。
比如今天,找了一个叫“吾同书局”的地方,然后跟着导航走。
先是沿着黄浦江走,这个比较正常。然后,要过江!
不要紧,坐轮渡!
没有现金不能买票,但是可以扫码,把交通卡放到手机卡包里。过江统一两块钱。
乘轮渡的电动车和摩托车比人多。乘客不到十人,车有二三十辆。有人不熄火,尾气熏人。
渡江后,不久拐进小弄堂。似乎就在浦东那些利刃一样的高楼的阴影下,就是这样仅一庹宽的弄堂,房子只有两层楼高,破旧,虽然仍不失整洁。头顶上是晾衣杆,从两边二楼的窗户搭过去。水泥砌的水池修在弄堂两边,挤挤挨挨排成一排,大约是一家一个水龙头。房间通风和采光应该都不好,每家都开着门,只挂了半截门帘。有的门口飘出饭菜香,有的门口散发出老屋特有的陈腐气味。天黑了,路灯不够亮,王安忆的那些人物在弄堂里走来走去,面目模糊,但质感结实。
墙上刷着红底白字的标语:
“地块征收有期限 真情服务无止境”
“征收过程全透明 征收结果全公开”
走过“康家弄”,接着就是“花草弄”,然后,我发现自己到了城隍庙。“吾同书局”在旁边“华宝楼”三楼,是个卖文创产品的地方。与楼下豫园、城隍庙的热闹相对照,这里,没~有~一个顾客,除了我。三楼两个书局,就一个收银员和一个咖啡吧老板。
楼下,是像标本一样集中展示的小店铺,卖梨膏糖、五香豆、西洋镜等等,老上海的女人还是在香烟海报上微笑,这恐怕是最广为人知的上海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