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教师,据我了解,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搬用抄写”现成教案。这种情况如果简单地从表面去看,好像是这些教师很懒惰,没创造性,对教学持随意应付态度。其实不然,原因如下:
一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每天至少有两三节课,有些地区可能还多些,除了上课,还要及时地批改各种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另外,多数的语数教师还是班主任,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再加上有些教师更要料理家务,照看老人和孩子,而年轻教师也需要自己情感交往、娱乐休息的时间,因此,根本不可能像开一节“公开课”那样,多方面多渠道地去仔细周全地收集材料,再进行比较选择、构思创造,然后反复地修改润色,最后定稿书写成详细美观的教案来。如果每篇课文的每个课时都这样做或类似于这样做,那备的课肯定也是远远不够用来上课的。如此的“备课”与“写教案”只会使教师疲于奔命,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存在的。至于那些“名师”和参加“上课比赛”的“优秀教师”像上述那样的备课,那也只是在一段时期或更长的时间里才“备”出那么一节或几节有代表性的“精彩之课”,要是让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都这样去做,不知有谁还能真正做到?又有谁还敢主动站出来承诺的?
打个比方,我觉得各式各样的“公开课”就像特别时节的举办“宴席”,虽然风味各异,但都要花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精心准备,而教书育人很多时候却是体现在日常的“上课”上,它就像家常便饭,虽然多数是平平淡淡朴素无华,但却是最能长时间地滋养人的——天天“摆宴席”既是没必要也是不可能,否则不是累坏了“摆”的人,就是撑坏了“吃”的人。
因此,那些现成的教案集,特别是比较好的这类出版物成了一线教师的必需品,也是很自然的很正常的事了。它或多或少为教师们提供了比较适合师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从而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立竿见影地减轻了教师不必要的负担。这对出版者、作者与使用者都是有益处的,也可以说是互利互惠。
其次,教师“搬用抄写”现成教案,也是为了应对学校不合理的教案检查形式。很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检查两三次的教案,根据检查的结果评出等级记入年终考核和奖金挂钩,这看起来好像很重视抓“备课”的质量,而实际上检查时只看教案的详略长短,字迹是否端正漂亮,卷面是否整洁美观,至于教学理念的展示、内容的构思、过程的设计等检查者就没怎么看或是根本没看。其实他们是既没时间看,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再说他们也心知肚明教师是没时间也不可能去“创造”自己的“教案”的。反过来教师也知道,即便是“原创”的,也多数比不过“搬用抄写”的,而且检查者也不一定就能看得出来是“原创”的。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搬用抄写”现成教案也就成了明智之举最佳选择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是抄教案管抄教案,上课管上课。如果你问一个教师,你抄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意思时,他多数自己也不清楚,因为他没注意也没思考所抄教案的内容,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它们从教案集上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取百分之多少“搬”到学校统一发的备课本上,等学校那看似郑重实为走马观花的检查过后也就万事大吉了。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却是教师在上某课之前利用课间或空闲时间用心去看现成的教案和参考书,并快速地思考、构思,并进行适当的取舍修改与再创造,同时还会在课本上作些相关的笔记,理清自己的思路,以作为提示。做这一系列的“动作”无须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完成,既轻松又实用。这才是教师真正去做的“备课”,虽然花的时间少,但都是认真的。其质量的高低,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教师平时基本功的锤炼与阅读学习的积累上。由此,我认为,一个学校的领导如果能够从对教师“纸本”教案的反复检查中解脱出来,去关注和督促教师日常的阅读与学习,那么教学质量肯定会比原来的要好。假使教师不读书或没时间读书,而学校也不去注意这点,即便教案检查再频繁,也是徒有形式罢了。
因为是形式,所以一线教师的备课,难免就会像有些做假帐的会计那样,准备两本帐本,一本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漂漂亮亮却是假的,另一本是真实的记录,鲜活的充满激情的,却只为自己用的。
从我分析的这个角度去看,教师的这种“弄虚作假”与“应付态度”却是在情理之中。要知道,面对滑稽搞笑华而不实的种种检查,教师如果还是一本正经脚踏实地地去对待,那反而是一种无言的悲哀,更是对教育的亵渎,对教师自身生命资源的浪费!
总之,在这样的现实,教师的教案必然准备两种,假的是对付检查的假,真的是针对课堂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