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学/近代 探求普遍性10~《纯粹理性批判》伊曼努尔.康德2

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是指某命题及与它相反的命题都成立,无法确定哪个命题为真的状况。康德在书中提出了以下四组二律背反:

一、世界空间,时间的起始,二、世界的最小单位,三、自由,四、神。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清晰反应二律背反特征的第一组命题。康德通过第一组二律背反论证,人不可能通过经验事实认识世界整体。这一种命题的正命题与反命题如下:

正命题,世界在空间时间上是有限的,

反命题,世界在空间时间上是无限的。

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的?这就是这一种命题要探讨的问题。

乍看之下,我们难以判断,到底哪个命题才是正确的?康德认为,这两个命题在逻辑上来说,都是成立的,他使用最适于数学上经常使用的归谬法的证明方法论证了这两个命题。

首先,康德如何论证这个正命题的呢?

让我们先假设时间没有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世界的起点,只能无限地向前回溯。那么,要到达现在这个时点,必须经过无线相连的时间序列(比如现在这个状态之前,在之前,在在之前,…)

但是,从逻辑上来说,通过无限时间序列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通过这个时间序列,就意味着这个时间序列并不是无限的,因此,世界必须要有开始。

此外,世界必有尽头,否则我们就无法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认识。因此,世界必须要有范围,和界限。

为了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话,世界必须具有开始与尽头,这就是正命题的核心所在。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康德是如何论证反命题的。

让我们先假设时间有开始,那么,世界开始之前就应该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空虚状态,但是,认为世界从无中生有是不合理的想法,因此,时间不可能有开始。

同样,假设世界是有尽头的,那么世界之外就应该是空虚划定的边界。但是,空虚又不能有边界,因此,世界不可能有尽头。

正命题认为世界既有起点,也有终点,但是,这个命题却是值得怀疑的,一旦确认了世界的起点,如果我们不做出世界从无到有的荒谬解释,就必须面临是什么造成了起点这一问题。当我们承认世界有终点时,也是一样的困境。一旦确定有终点,我们就不得不回答,世界结束之后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世界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就是反命题的核心。

通过上述对第一组命题的论证,我们会发现,正命题、反命题同样成立,我们无法对世界究竟有限还是无限的这一问题做出确定的回答

从认识问题到道德问题

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康德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天生就具有认识能力,人的主观具有包含感性~有色眼镜,知性~总结信息的能力及理性~对事物整体进行推论的能力,三种能力的认识结构。人们通过认识结构展开认识活动。这个结构是不可移除的,人无法越过它去认识物自身,不过由于人都具有同样的认识结构,因此,人可以在现象的层面实现共同认识。

但是,在通过事实证明有事物整体有关的理念时,我们就会遭遇二律背反,无法达成统一认识。

那么,理念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呢?理念难道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吗?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康德转变了思考方式。

理性的意义不在于从经验事实上把握世界样态,理性是为了明确道德行为,依照道德采取行动而存在的能力,理念为理性提供了按其目的行动的标准。

在此认识的指导下,康德将问题从世界是什么转移到对我们来说什么才是善之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