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害怕,一边渴望生活。
生活是鲜艳的情欲,正面挥霍又反手嘲谑;是出尘的清白,人如静物悬停在空白的时间;是磷火的微闪,曝光父子错会与性灵的和解;是隐忍的想念,彼此交会的社恐青年碰擦出冷冽的光焰……
有些人注定生活在缓慢大的节奏里,长大后的内向小孩儿,痴迷幽微不可解的风物,奔赴非往不可的人生,隐没是我发光的方式……
“加速时代”的蘑菇青年
长大后的内向小孩
《隐语》写的几乎都是“蘑菇时期”的青年,他们面对城市,难于找到锚定自我的位置;面对上一辈,无法成长为能够取而代之的合格的“大人”;面对万花筒般激变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他们一边焦灼于无从融入,一边却耐心寻找属于自己的门径。
蘑菇时期的青年一代,常常被批评为“脆弱矫情”“不上进”“不争取”“木讷”,但实际上,他们的青春困厄需要被看见、被理解;他们闭锁的心灵深海,更有瑰丽莫测的星云、汹涌澎湃的浪涛。他们或是你我隐秘的自我,或是生活中那个最令人心疼的朋友。
当人们和生命力量割裂
爱情变得不可企及
《万物简史》写出了爱情的基本要素。爱情是自由、情不自禁,让一切既有的设定土崩瓦解。人在地球表面自然状态下的生长,像一棵树舒展周身的叶片,有一种生命的活力贯通其间,这一叙事在缺失爱情的当代是特别好的逆行。
我们今天无法得到爱情,是因为人们和生命力量割裂了,很多人设定了一条又一条界线,心灵深处缺了一些最真实、最深切的东西,活得很表面。
成为不做功的静物,享受“空心砖”似的快乐,沉湎于无涉功利的“无空讲”,和悠缓的过去做神秘对话、这些解法和流行的价值观毫无干系,却潜藏着应对关系、解构时间的巨大能量。蘑菇青年独有的对抗内卷的方式也让我们理解自己、理解这代青年,而缓慢与隐没,这种非主流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成为每一个普通人发光的方式。
日常生活的悬浮状态
在沉重与轻逸之间找平衡
“小时候我看电视里月亮都比现实里的大,就以为世界上有几个不同的月亮。我现在看来,或许真是这样。前几天跟她打电话,她说现在月光从树叶间漏下来,真好看。我抬头,看到一团淡色的圆球,像低瓦数的灯泡穿在东方明珠塔尖。我们互相倾诉,却因为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月亮,一切就不对劲了。”
《同屋》中合租青年林远似乎从来都无法完全调试好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方法,最后只能通过偷窥室友的日记来完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理解。
曾在网上看到网友提问:
“在坚持和笑着低头两个选项中,你会选择哪一个?”
下面有条回答令人深思:
“我选择笑着低头,在错误的方向上停下来就是前进。”
著名心理学家亚科斯说:“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时止损的原因。”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乏坚持到底的人,但是命运却往往倚重于那些懂得笑着低头、及时转弯的智者。确实,笑着低头是一种清醒,既放得下面子、不为难自己,又扛得起责任、懂得审时度势。
人生之路不是只有一条,路不转时人转,既然拼尽全力也是原地打转,不妨及时调转方向,在新的赛道里寻找契机。
人们扮演着各自生活的悬浮者,悬浮于人际交往之外而无法沉浸其中,悬浮于都市或村镇生活而无法真正融入,悬浮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羁绊而无法全情感受与回馈。
或许,在困境中低头,是为了将更多的可能性留给未来的自己。
人会间歇性获得一些勇气
也间歇性获得一点爱意
她说,我跟你讲过吧,我妈一辈子被癫痫病折磨。阿鱼点点头。陈秋说,她受了很多罪,到后来就慢慢垮了,抑郁,记不住事。我跟她最后就是互相瞧不起,但也像你说的那样,人会间歇性获得一些勇气,也间歇性获得一点爱意。我妈怕我饿死了,有时候会出门接些活儿做,我有时也怕我妈撑不下去,就硬着头皮出去打些零工。
当然,得吃药,我的药都存着,关键时刻才吃,怕产生抗药性,需要的时候就没效了。我来上海之前,我妈割腕了,我报了警,警察把她送到医院。事后我爸说你为什么报警,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为什么报警,让邻居看了笑话。不久,我跑上海来了,我觉得我跟我妈离得远一点,对两个人都好。
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里,巴金的《家》一直名列前茅。在序言里,巴金说:“写这本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让我感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书里,巴金以亲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高家三兄弟在黑暗倾轧下,走上不同命运的故事。
时代凛冽的风,划过每个人的脸颊,有人麻木,有人倒下,但也有人从疼痛中苏醒,摸索着前进的路。正如一位学者说的:
“要么你去驾驭命运,要么命运来驾驭你。”
坐在命运这头疾驰的烈马上,你若听天由命,缺乏掌控它的魄力。迟早会被颠簸下马蹄,摔得头破血流。
作为谜面和谜底
生命总归是和融的
《化鹤》中小和尚演山在盛夏的傍晚含一口浸过半月池的西瓜,“清甜得想念一声阿弥陀佛”,短短几个字,既写出了西瓜的清甜、夏季吃瓜的爽快与小孩子情感表达的自然真诚,又不离演山庙里修行学经的具体身份际遇,更暗含了一层“挑柴运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的佛法妙悟在其中。
看过一句戳心的话:
“如果你一心想要做某件事情,还是不要开始时就听从外界的声音。”
生活是自己的,他人的语音导航,永远无法把我们带去想往的地方。
越是在意外界的声音,越会忽略内心的低语,干扰越来越多,人生方向只会逐渐偏离。唯有学会捂紧双耳,才能够从别人的嘴里回到自己的心里,也唯有心之所向,才是行之所往,得以终至所归。
麦家老师曾说过一句话:
“人生无处可逃,只有握手言和。这是生命的厚积薄发,也是起落沉浮的人生写照。”
正是因为人生不易,我们才更要学会一点点从困顿中挣脱出来,心存希翼,沐光而行。
余生,不妨尝试将此前的不悦藏在身后,将此后的美好赠给自己,且行且忘且随风,心怀滚烫梦想,奔赴每一场山海。
写在最后
有时候,隐没也可以成为每一个普通人发光的方式。
又或者,只是忽然想起,自己也曾度过既非父母、也非少年的一段人生,在那时我们无所事事,却气定神闲,好像看穿了人生的滑稽、光彩与全部真相。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隐语》薛超伟 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