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大人的认知层面完全不同,家庭教育要做到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否则孩子和家长在同一件事情上会处在完全对立的状态。
举个例子:父母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发现孩子把大人用的洗面奶倒空了,当天孩子遭到了家长的批评及惩罚,惩罚的内容是一周不准孩子吃冰激凌。
这件事情发生第二天,孩子便再次做出同样的举动。
家长认为孩子在浪费,需要得到惩罚,然后他们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教育孩子不要浪费”。
基础分析
1、孩子两次在洗澡的时候做出同样的行为(把洗面奶倒空)
2、第一次做“错”事时,父母选择了惩罚孩子。先不说惩罚本身是对是错,如果惩罚的行为是完全合理的,那么孩子会不会隔天就再次“作恶”?
3、如果孩子自己不认为自身的行为是“浪费”,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他受到惩罚之后的调皮表现了,因为孩子没得到父母的理解。
4、第一次孩子把洗面奶倒空,父母没有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没有给孩子一个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对他做出惩罚,并且在经历了全过程后,父母依然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在浪费。
该不该惩罚?
关于惩罚这件事,是万万不能用不相关的事情去作为惩罚的,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都大大降低,认为大人有失公正。
比如孩子把洗面奶挤出来玩,但是却被惩罚一周不准吃冰激凌。这两件事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这样的惩罚只会干扰孩子正常的逻辑和认知。
其实退一万步讲,如果真的要惩罚,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看,宝宝,你把妈妈的洗面奶都浪费掉了,妈妈就没有洗面奶喽。你觉得妈妈没有洗面奶用这件事情要怎么处理呢?你可以玩,但是玩过了之后要为妈妈想办法解决没有洗面奶用的问题哦。否则妈妈的东西无缘无故的被你浪费掉,妈妈会伤心的。”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哦!看到上面的例子,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而不是选择和孩子站在对立面,让孩子承认自己浪费的错误。
如果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浪费呢?那么批评孩子浪费是不是完全不合理呢?
该不该批评?
我的建议是暂时不要批评,可以先通过这件事激发孩子去思考,为他自己的行为去负责。
不要选择批评和指责,更不能通过毫无关联的事情去惩罚,这样会被孩子认为你们不关心他的感受,而选择继续调皮,因为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为自己争取表达的机会。
如果他愿意为了他的行为而想办法去解决,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他想办法的这个行为就叫做“负责”。
这样做的前提是孩子真的知道什么叫做浪费,并且他自己意识得到自己的行为是浪费,只有这样才可以去告诉孩子浪费哪些后果、为什么不能浪费等等。
顺便说一句:批评的话是很伤人的,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孩子被批评是常有的事,家长们误会孩子也是常有的事,然而家长在误会、批评了孩子之后,再严肃地自我反思(还孩子一个公道)的行为却很少出现。
孩子有独立的思考及判断,不可随意批评与指责,否则家长的行为只是在用自己强者的身份打压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个无力为自己辩驳的弱者。
孩子和成人一样,都需要尊重
正确的做法是询问孩子为什么把洗面奶倒空,这背后的原因极其重要。
妈妈得蹲下来对孩子诚恳地说“我知道你今天把妈妈的洗面奶都倒出来是因为我昨天对你的惩罚太重了,对吗?”,等待孩子的回应,然后继续,“如果是这样,那妈妈收回昨天对你的惩罚,但是你能告诉妈妈你第一次把洗面奶倒出来玩是因为什么吗?是喜欢玩泡泡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
当孩子得到理解的时候,就会更愿意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其实在他第一次玩洗面奶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洗面奶产生的泡泡引起了他的兴趣,也许孩子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浪费而浪费,但是行为没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并受到了毫无关联性的惩罚。孩子的安全感是会大大折扣的。
如果因为惩罚而错失了真正了解孩子的机会,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家长需要用孩子的角度去衡量他们是否犯了错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永远是天大的事。但是我们得了解一个真相:那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们不能用大人的视角和思维去解读孩子的行为,这样做对孩子是有失公允的。
有些逻辑和成年人的经历是孩子们无法理解的。很多家人会通过自己的角度去剖析孩子的行为并做出惩罚,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拖延、停滞不前(你们不理解,那他也不必完全按照你们的意思去做事)。
教育需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感知他所感受的世界,这样他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充分的理解,那么信任感、安全感和归属感都会得到重建。
试想成年人在自己的家中,一定是没有禁忌的,谁会束缚自己呢?可是面对弱小的孩子,家长们的做法常常是按照自己认为的对错去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论、奖励及惩罚。
这会使孩子们在家庭环境中依然无法放松,感受不到自由,相比之下却被各种条条框框所约束着,不知道自己在“家”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一个孩子若是在自己家中感到了约束,在父母面前感到了不被理解,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两种样子。
一是不断通过叛逆来博得父母的关注,希望自己的感受重新得到重视;二是在父母面选择听话、顺从,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再做出一些父母不认同的行为。
不论哪种做法,都是一种叛逆的表现。其实在家长误解孩子之前,孩子们并不需要靠叛逆来为自己争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