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时,一所 北京的大学都不肯选,还坚决的选择了服从全国调剂。最后如愿以偿,自由自在地在合肥度过了没人管束的四年大学生涯。但直到现在依旧清晰记得大一开学前夕,第一次离开家那个盛夏,华灯初上的傍晚,车里好似轻松却很压抑的气氛,那种感觉,一言难尽。对新生活的雀跃向往,也有初离父母的惶惑不安,更多的应该是对父母的深深依恋。当时老赵(老妈的昵称)的样子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她心中深深的不舍,我现在仍能感受得到。
毕业了,还不过瘾,直接选择了西部计划,在云南做志愿者,一待就又是两年。期间只是像大学一样,寒暑假短暂归家,回来了又离开,来来去去,好像爸妈也习惯了,再也不见伤感。
一直认为人生很短,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只背包流浪去,走走停停,看遍世间美景,尝尽天下美食。喜欢了,就住下,人土风情,慢慢领略,这样才不枉人世走一遭。在云南两年,也基本上就是一有空就在路上。然而现实就是现实,我不是一个人,父母在,不远行,独自在外六年,也该回家了。发现不管老赵还是老尹,青丝中都已经掺杂了许多白发,虽然会心疼,但好像感觉还没那么深。
回京8年,工作、结婚,每周末若是没有其他事情,都争取回父母的家,其实也没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就是觉得有牵挂在这里,一两周不回来就像少了点什么。老公家、我家轮流住、轮流吃,但回来好像也和没回来没什么大的区别,面对的大部分时间,除了手机还是手机。
直到看了一篇文章,一个形象比喻我们到底能陪父母多久的表格,虽然庆幸自己不是那个一年才能见一次父母的人,但也明白自己也达不到天天见面的时间占比。再仔细看看一直在身边的父母,这个时候才又发现他们的白发已经占了一多半。
前一段时间,带着父母去打羽毛球,还记得小时候撒娇耍横要爸妈陪我在路灯下打羽毛球,只有他们哄着让着我的份儿,现在倒过来了,我要哄着让着他们来打球,因为老赵和老尹都已经不是我记忆中那个矫健年轻的爸妈了,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竟然有些承受不住。
开始放下手机,周末尽量不安排其他事情,只要回家,更多的时间陪他们聊聊天、做做饭、打打牌,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听他们愿意说的话,一有空就一起出去转转,拍拍照片,记录下每一刻。鼓励监督父母们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发展一些自己的爱好。最后的最后,发现自己现在才是最唠叨操心的那一个,但却甘之如饴。
只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让父母的年龄增长的慢一些,衰到的再慢一些,给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长一些,再长一些,让他们更健康、开心、幸福、长寿!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健康、开心、幸福、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