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于《论语》数月,最近愈发的迷恋,特别想安利所有人都读。仿佛穿越时空到达孔夫子的那个时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的学问。孔子出身贫苦,却不影响成为圣人,还是蛮励志的。
三岁丧父母亲带着孔子在曲阜阙里的小巷辛苦生存,为了帮助母亲贴补家用,孔子早早的学会了很多的技能,看到一个身单力薄的孩子为了生计,缓缓地在巷子里来来回回。人生最大的三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孔子全占了,可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圣人,他的语言他的精神被世世代代传承,“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向前,教我们生活,人生的原则和标准。
有人说从政才要读论语,孔子新办的“学校”,相当于青少年干部培训学校,是专门教人从政的。孔子讲的为政,最基础的就是为人。“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不反对人做官,教青年人从政,是通过做官推行行政权力推广正义。他是反对急于做官和一心一意做官的。孔子对于为政的言论都是在讲做人,做官在做人之中,每个人都要按照论语的要求要求自己,问心无愧,为己有德,为民有惠,为政有功。
《论语》告诉我们做人最基础的能力“学习”和“快乐”。
孔子是对理想人格的学而时习之。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身而为人,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人性是相近的,生下来没有什么不同。但通过不同的环境与后天的学习,又使得人有很大的差距。差距源于学习。人从权利来讲,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是从能力来讲,人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高低是能力的高低,贵贱是品行的贵贱。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不断的去学习圣贤先哲,不断的学习古书,从中得到一些知识,并且把它实践。读书学知识最浅层的境界就是只是记得,有些时候我们总觉得读过的书并不记得,其实记得是最低的境界,哪怕你不记得,但是内心里面深深的认可,这个知识就会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即使你没有办法记住书里的原话,但是梳理的精神已经被我们晓得了,这是学知识的第二境界,学知识最高的境界就是习得,这就是学习,把晓得的道理真正的践行,这才是最高的境界。知道做不到不算知。所以人生就是不断的去学,不断去习的过程。这样习相远了,境界就不同了。
快乐是一种能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是说孔子闲居的时候,总是齐齐整整安安详详和悦而愉快。“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是无条件的快乐。有人曾经问孔子,您并不得志,不能当官,老年还在外颠簸流离,做做教书先生还不被人理解,可是您怎么一直都这么快乐呢?孔子说:“我学古圣仙王之道,又能践行不是很快乐吗。那么多人不远千里来向我学习,不是很快乐吗。人们虽然不了解我,可是人不知而不愠不是很快乐吗。”孔子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身上,是建立在自己的身上的,为学习本身而快乐。君子和小人有一个区别:君子有终生的快乐,而无一时忧愁:君子在没有得志时,会因为不断的努力而快乐;在得志时,会因为得到而快乐。而小人有终生的忧愁,而无一时之乐:在没有得志时,因为没有得志而忧愁,在得志后,又因为担心会失去而忧愁。
……
《论语》是一部经典,需要反复品读。不断的学,不断习,希望有一天,可以从不断反复中,读到孔夫子的精神,能够窥探孔夫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