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
原来今天霜降,难怪昨天早上去街市买果蔬,水果摊小老板极力推荐买柿子,但因为它们一个个生硬的长相还是拒绝了。一转身,想想同学说我对食物很挑原来是真的。来香港之前,觉得自己是个对吃很随意的人,中午米饭,晚上白粥面条,自己做的番茄炒蛋,咖喱饭,柠檬虾,炒青菜什么味道不差,老柯一盘普通的炒米粉和卤排骨我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学校门口的小吃摊成了四年来每天晚餐的依托,医院食堂虽然嘴上嫌弃但是身体还是很诚实,有约就出去吃也很少踩雷。这些习惯让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以为自己真的是一个对吃没什么挑剔的人。这两个多月却突然像打开了黑暗大门一样,抱着对新品的期待,不断在踩雷,一踩一个准,以至于每天点餐时心中都满是忐忑。同学都问我为什么要不断挑战自己。嗯,我也想知道。不想常常用不喜欢的口味来填满生活,于是进厨房的次数越来越多,赶作业的日子里,番茄挂面真的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至少现在还吃不腻。自从在百佳发现古龙肉酱,捞青菜和肉酱拌饭成了另一个心满意足的选择,忘记买鸡蛋,再煎个蛋放上去味道会更好。像小时候一样大半罐拌到饭里,每次吃完都有想再来一碗的念头,这种感觉大概闽南人会懂。虽然提醒自己要少吃,对身体不好,但平日里外面较少吃到的青菜,都出现在厨房里了,开心。
早晚天凉,是没有什么小波澜的一周,为了EMDR的PPT找了不少资料,八九十年代的录像带也被翻出来,对着图书馆的放映机捣鼓了大半天,画质确实是那个年代的风格,旁边是现在几乎要销声匿迹的老式CD机,大概是因为香港对版权的重视吧,在大陆已经不会快要消失的音像行业,在这里还是备受追捧。一个人安静地呆在小隔间看录像的时候,突然有种跟着访谈人物回到他们的时代,这种感觉也挺好。一开始对选题发愁,慢慢的也就觉得过程很有趣。
周五本来没课,返校找资料,午间在校内意外碰上一场露天社区活动,免费的零食摊位,和学生组织的音乐表演,配着暖暖的阳光,舒服的不想挪步,索性拿上现场提供的爆米花和咖啡还有第一次听说的传统的糖葱饼(后来感觉就是麦芽糖),拾阶而坐,歇了半个钟,看了一小段表演,中途而入,以为是杂技,后来听说是默剧,看不太懂剧情,但脑子里突然冒出等待戈多的台词,自嘲串戏了。
星期六一早去佐敦的一个小工作室上了一堂satir的介绍课,难得周末上课不觉得累,大概是因为是一门介绍课,没什么作业负担。期间老师不断提到冰山本原,冰山下隐藏的能量和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得多,突然在想是不是冰山图才是psycho的开山鼻祖,好多流派都可以通过这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自家理论。回来路上也在想,自己的慢热可不可以归结于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只是我融化的慢了些。
越来越多的影片被封了,找不到想看的电影却意外发现YouTube上《我家在香港》这个栏目其实也不错。通过外籍(主要是东南亚和中东)人士在港生活状态和成长经历的记录来了解多种族群体在港的生活现状。昨晚在B站找到了《天水围的日与夜》,不愧是金像奖的获奖作品,温情片能不落俗且被大众接受确实不容易,总期待着发生点什么,但最后什么都没发生,却也不觉得唐突,片尾曲上的时候甚至怀疑是不是我按到了快进,这大概就是意犹未尽的感觉吧。戏中没有任何一个反面角色,也不会觉得假,一个个很贴近生活的写实镜头,忍不住会让人想起身边的某些人或某些场景。没看之前计划着下周要看它的下一部《天水围的夜与雾》,可是看完这么温情的片子,突然就不想看夜与雾了,因为是主题截然相反的两部影片,听说里面太多暴力血腥镜头,虽然目的都是反映天水围市井生活的善恶。
不知不觉也就到十月末了,比起刚来的时候,现在越发觉得日子过得飞快。国庆和小伙伴见面都才好像是上周的是,一转眼也就要到了十月的最后一周了。要珍惜时间呐。
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