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困难症,也称作选择恐惧症。选择恐惧,显而易见是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
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很恐慌,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困难?
我们可以模拟下,当我们需要选择的时候,会面临什么样的难题。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内心里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迟迟无法做决定?
首先,对要选择的选项不够了解。
比如你要买笔记本电脑,当你打开网页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品牌和样子可以选择。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标准是什么的时候,你就很难确定哪一个才是你想要的,你需要的。你就需要一一去了解他们配置、性价比、外观样式什么的。
这就是我们在做选择时遇到的第一个困境:信息的不对称性,我们对要选择的东西缺乏足够的了解。
很少有人能一开始就明明白白的看透了一切,更多的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了解,而且了解到的多是鱼龙混杂,不能辨别真伪的信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出一个好的选择,确实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而我们本身对未知的事情就有隐隐的担心很恐惧,担心自己买回来又不喜欢,担心买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等等。
其次,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选择之所以艰难,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情况、不熟悉,而是因为对你而言,每一个选项的得失都势均力敌。
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很难分清楚哪个优势更大,哪个更好的时候,你也不容易做出决定。
就像很多女孩的衣柜里有各式各样的衣服,每天出门时都会很纠结,我今天到底穿哪一件呢?每一件都有特点,但又都或多或少有些不足。选择哪件都不满意,但是我们恰恰接受不了的就是这一点: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第三,对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好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
其中最大的一个误会就是,我们在选择时孜孜追求的是客观条件最好的那个,但是在判断结果好坏的时候靠的仅仅是主观上的感受。
所以看似客观的挑选,其实是主观在影响我们的判断。
最后,在选择时,我们常不知不觉中赋予了这个选择过多的意义。
比如有的人之所以迟迟不敢做出选择,是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因为这样会让自己看起来很蠢。这些人在选择后常常感到后悔、自责、并不自觉的进行自我否定。
这时的选择与其说是在追求满足感,不如说是在回避后悔和恐惧感。
当我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不断纠结,并拖延做决定的时间,而问题总会有需要面对的那一刻。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纠结轻的人只能草草做出一个选择,无比纠结的人则会产生严重的焦虑症状。不管是哪种,这样的选择过程确实让人不舒服。
如何避免在选择中纠结?
首先,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不喜欢不确定的东西,不了解的事情让我们感觉迷茫,没有安全感。但是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未知的过程,不确定性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承认、接受和习惯它。
选择,就是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有点难度,但是通过征服这种难度,我们也会有另外一种收获:掌控感。
所以我们过度担心自己选择的后果的时候,就会变得谨小慎微,无法顺利做出决定。如果我们能够接纳后果的不如意,其实选择往往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其次,以“满意”而非完美为标准进行选择。
从“完美”标准到“满意”标准带来的是思维的转变。“完美”标准让我们带着批判去寻找选项的缺陷,而满意标准会让我们带着欣赏看待选择的优点。它能帮我们克服选择的焦虑,在选择中更心平气和。
如果我们只关注到自己喜欢的方面,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去不断找寻自己选择之后的不如意,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对选择的结果满意。不再越想越不舒服,因为每件事物都总有让我们感到喜欢的部分和不喜欢的部分。
第三,在各个选项之间纠结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想想,你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好不好是一回事,需不需要又是另一回事,只有你当下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给你真正的满足感。
所以当我们选择了不需要的东西时,通常我们就会对选择不满意,对选择的不满意又会让我们质疑自己的选择能力。所以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做出选择。
第四,选择仅仅是一种选择,它不能证明什么,尤其是不能证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选的不够好,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下次进步一点点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去后悔,更没有必要因此而自我否定。
最后,想告诉大家,其实每一次选择的后果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严重,只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选择,接纳选择之后的后果,我们的选择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因为每一个选择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是一定是你当时能做出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