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直中学 于明莉
我见过最无耻的事情,是让穷人放弃高考!
进入社会这么多年才知道,高考是最公平的一次竞争。
高考是只认“分数”的,无论你家穷还是富,无论你的家庭背景如何,你都得努力拼搏,然后用分数作为进入大学层次的唯一参考标准。
高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社会阶层的打乱重组,这给了底层人们逆袭的可能,底层人们最需要的就是一条上升通道,所以越是偏远地区越重视高考是有很大道理的。
高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公平的制度之一!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秘密,它和中国经济一样,你需要先看透中国社会,才能看透它的本质和价值。
曾有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受到很大关注,纪录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与中国教育的刻板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多人埋怨中国的孩子学习起来太苦了,跟西方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教育环境确实很宽松,学生不需要每天完成那么多作业,对他们来说,读书更像是一个成长和社交的过程,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参加各种实践和活动。
这种教育更像一种基础性供给,你们都来一起学习,学校是自由/包容的。学生们不需要那么刻苦,看起来很自由/开心,然而要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在的世界一切都是看钱来的,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人,到了学校也是。
只有那些父母在同一个层面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学习/成长/分享。
到了最后呢,富人的孩子走在了一起,若干年之后依然是富人,而穷人的孩子以后依然是扎堆的穷人。
如果教育需要依靠视野开阔,依靠见识和经历,这对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西方的教育只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看似让大家自由/平等的成长,但是越自由的条件之下,越容易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的趋向,最后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就自然被淘汰了。
我们一定要明白:平等不意味着公平!下面这副图一目了然:
如今我终于发现:西方宽松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精英阶层维系整个社会阶层架构稳定的手段。
这就是西方阶级固化的本质。
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最好阶梯,只要你拼搏,考个好分数,就可以考上名校,甚至改变命运。
如果我们没有了高考,会怎么样?
举一个例子:我曾看到一张表格,上面是某个班级里学生的家长联系方式,除了电话号码之外,还记录着这些家长的身份和职位,比如某某公司总经理/总监,当然也有普通职务之类的。
当时看到那张表格,我非常吃惊,大家想一下,一旦学生不再以分数为参考标准的时候,那么学生的家庭背景因素就会凸显,这时那些出身一般的学生必然受到歧视和排挤。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虽然中国的教育很残酷,但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一旦一味模仿西方的素质教育,那么中国穷人的孩子更没有希望。
而且这时落后地区的学生,更无法和一线/二线城市的学生一起竞争,这只能让让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广大的底层人们,依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一旦模仿西方所谓的现代教育,抹去高考这个环节,那么这群孩子基本上就被边缘化了。
目前,中国至少还有一种手段,把各种背景的孩子放在一条起跑线上,这就是高考。很多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拼命苦读,越落后地区的孩子越愿意去读书,我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值得鼓励的。
因此,其实西方社会的阶层的固化,远远大于中国的。英国还有一个纪录片叫《56UP》,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几十年过去了,贫穷家庭的孩子长大依然是穷人,富有家庭的孩子长大基本都成了富人,这部纪录片每每播出都会在欧美收获极高的收视率,因为它是欧美最真实的反映。
中国是一个不断洗牌的社会,穷人一生有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一是高考,第二就是创业。这两大机制保证了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它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要你拼搏,你就可以实现大翻身,这就是中国社会的最公平之处!
中国还有一句话,叫: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富人选择了安逸,于是温水煮青蛙,后代就被淘汰;穷人穷则思变,痛定思痛,最终一定能取得成功。
所以中国的本质就是一个平衡:所有强大的东西,都正在变弱;所有弱小的东西,都正在变强。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月满必亏,否极泰来。
慕然回首,发现中国才是一个最公平的社会,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维护着社会的公平。
虽然中国的教育很残酷,但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一旦一味模仿西方的素质教育,那么中国穷人的孩子更没有希望。中国的高考,把各种各样的孩子放在一条跑道上赛跑,是最公平的一次竞争我家就有这种人,靠读书翻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