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识往往不能成为深入学生个人心坎里的最可宝贵的东西呢?为什么文学有时也不能教会人们去生活呢?
把知识转化为一个人自己的信念----是形成学生世界观的一个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问题。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没有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欢乐和痛苦,他与之打交道的似乎不是坐在课堂里的一个个活生生具体的人,而是实际上不存在的抽象的学生,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缺点。令人遗憾的是,传授知识的这种毛病,在高等学校里也很典型。
总的来说,直接与人的心灵对话,与意识和良心对话,这是学校里一切课程,尤其是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教育艺术的内核。即使在一个人的头脑里装满真正的知识,也不能因此而说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统一。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忠贞不渝的战士,就要像掌握武器一样掌握知识,像使用利剑一样使用知识,而不是把他们储备起来——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遗憾得很,在教育实践中,某些教师没有把这一点牢记在心中。
历史是最主要的人文学科,它的目的应当不仅是讲授历史事实和总结性的结论,而且也要介绍那些充满激情、扣人心弦的生动故事,讲讲高尚意愿的胜利。而如果考虑到一个教师急于要干的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大量史实塞进课堂,那么就会把这条金科玉律干脆置诸脑后。因此教师揭示的道理,往往是干巴巴的几条,不能感动学生,不能激发学生本人的感受和追求。情感贫乏总是在降低学科教育的作用。“语言教导人,榜样吸引人”——这句古老的拉丁谚语,包含着教师应当永远记取的一个真理。
文学,学校里的文学不是一门普通课程,不可与其它学科等量齐观。文学是教育人的强大工具。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正是为了使人精神充实的一切最有价值的东西注入文学课。学生的人文科学修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些人情感上和审美上厚颜无耻,这是许多道德缺陷的根源,而这根源又出自学校人文学科教学上的笨拙无能。
许多教师忘记了,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人的良师益友,形象地说,就是因为美的空气在支托着思想的翅膀。没有美,没有美感,这只飞鸟就会像石头一样栽落在地。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音乐课只是没完没了地讨论乐理,而没有悠扬悦耳琴声和歌声,那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任何音乐的陶冶。文学也一样,如果无休无止的讨论文学理论,(知识考点),没有感人肺腑的语言,没有美,没有抓住能使学生回肠荡气的情感,也就阉割了文学本身。
讲授文学,应该直接跟人的心灵对话,我坚信,学习文学——这首先是一个人认识自己本人,激发他不懈的进行自我教育。语文教学真正的行家,都善于达到使学生比他们现在变得更加美好的目的。
在学校里学习文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书籍作为精神需要进入学生的生活,让一个人在书籍海洋里的精神生活,不是以学校的文学学习告终,而是以此为开端。做不到这一点,文学将失去任何意义。
在我校的一个班里,已经进行了三年实验,我们把阅读原著作为学习文学的基础,学生要做好课前准备,通读整部文学作品,而不是教科书里的片段。教师也要做好课前准备,甩开大纲,直接研究原著。在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郁闷空气一扫而光,关于中心思想的干巴巴的议论也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体现在艺术形式里的鲜明的思想,常常出现关于人和生活的充满激情的热烈交谈。师生的心扉相互敞开了,学生真正的懂得了文学,书籍永远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