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僧王之死:八旗折柱
文/金色明月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僧格林沁,中国近代著名的八旗将领,在清廷内忧外患之际,以一人之力将业已将倾的八旗大厦撑起,维持了八旗子弟最后的一丝尊严。
一、"蒙受天恩"的蒙古小哥
1811年6月5日,僧格林沁出生在博尔济吉特家族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的僧格林沁跟随父亲为富人放牧。幸运的是,12岁那年,作为科尔沁子弟的僧格林沁被送去读书,由此开始了僧王的传奇人生。
科尔沁蒙古与清朝爱新觉罗家族世代联姻,博尔济吉特家族长蒙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就娶了嘉庆帝的女儿,但一直未曾生育有一儿半女。恰好这时品学兼优的僧格林沁的父亲英年早逝,于是,郡王就将文武兼备、天资聪颖的僧格林沁过继为养子。
一夜之间,这一名不经传的蒙古小哥便成为了小王子。
蒙特纳木多布斋郡王仙逝后,僧格林沁继承王位,成为了科尔沁草原上的扎萨克多罗郡王。由此僧王开启了青云直上的仕途之旅。历任御前大臣、阅兵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等要职,皇帝的恩宠和朝廷的重用,使其权势与日俱增。
皇恩浩荡,这位年轻的草原郡王怎么能不感激不断呢?这也是日后无论处境如何都坚持把八旗的大旗扛起,维持住朝廷的颜面,誓死效忠清廷的思想根子所在。
僧格林沁
二、激战太平军挽将倾大厦
1850年,道光帝驾崩,僧格林沁作为顾命大臣全力辅助新主咸丰帝。咸丰3年,太平军北伐,前锋抵达天津西南仅数十里的杨柳青,京师震惊。
僧格林沁受命而出,带领健锐、前锋、骁骑、护军诸营等八旗精锐会同钦差大臣胜保在天津外围抵挡太平军。
经过3个月的激战,太平军由于孤军深入而后援不济,南方战士又难以适应北方的天气,加之在僧格林沁持续不断的冲锋下损失惨重,被迫后撤。
咸丰4年,僧格林沁转入反攻,率兵追击太平军至河北东光县连镇,筑墙挖壕,并引运河水灌入镇中,太平军死伤惨重。
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5年1月,僧格林沁晋升亲王,次年3月,僧格林沁攻陷连镇,太平军主帅林凤祥被俘遇害。
4月,咸丰帝诏僧格林沁亲王爵位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大受鼓舞的僧王移师山东围攻由李开芳指挥的北伐太平军。在清军的围攻下,李开芳被迫率领八百多残兵退守冯官屯,僧格林沁又用老办法引陡骇河水灌屯。
5月,冯官屯失陷,李开芳被俘后被僧格林沁押送到北京杀害。至此,太平天国北伐军全军覆没。在这场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僧格林沁显露出了自己的好斗与残忍的一面。
从穷小子到寄人篱下的养子,从科尔沁的郡王到权倾朝野的亲王。这一切都是得益其八旗身份和皇帝的恩宠,僧格林沁自然是明白得很。
面对着所有清廷所面临的内外敌人,他都要拼尽全力地予以抗击。毕竟,倾覆之下,岂有完卵。很快,他的挑战来了。
八旗旗帜
三、申国威阻击外敌
咸丰8年起,英法联军开始陆续袭扰天津沿海地区,为了加强防务,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到天津督办大沽口防务。
咸丰9年6月,英法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13只炮艇准备进京换约。僧格林沁遵照咸丰帝的指令,通知两国公使由大沽口北30公里的北塘登陆上岸。骄横的英法公使对清廷的要求不屑一顾,公然开炮向清军炮台轰击,僧格林沁下令予以还击,打沉敌舰5艘,打伤6艘。
这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所未曾获得过的大胜利,一时间皆大欢喜。然而这并不是联军的主力,更何况,吃了这么大的亏,英法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
翌年8月初,真的是"狼来了"!
由格兰特、孟班托带领由英军18000人、法军7000人,各式舰艇173艘组成联军舰队向大沽口攻击前进。清军的英勇抵抗并没有阻挡住外夷的坚船利炮。
8月21日,直隶提督乐善殉国,炮台失陷,如潮水般冲上岸的联军杀得清军阵线破漏不堪。咸丰帝一边命令僧格林沁退却到八里桥一线布防巩卫京师,一边命令怡亲王等亲贵到通州与联军交涉,傲慢的巴夏礼拒绝了清廷提出的面圣必须跪拜的要求,咸丰帝自然无法咽下这口恶气,为了挽回颜面,僧格林沁奉旨在张家湾将巴夏礼一行人擒拿扣押。
这一下子,彻底惹怒了远道而来的西洋强盗。悲烈的八里桥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
英军主帅格兰特
八里桥位于北京、通州、小武庄之间三角地带的中心位置,是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战事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这位蒙古亲王惟有誓死御敌才可报皇恩了。僧格林沁上书咸丰帝,立下誓言:"奴才等惟有与之以死相拼"。
9月21日上午7时,英法联军兵分3路,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八里桥守军发起猛攻,僧格林沁指挥骑兵对联军阵地发起轮番的攻击,在联军成排成列的火炮面前,大部分骑兵还没有见到敌人就已经被炮火吞噬,只有少部分骑兵得以冲到敌人阵前。
在距敌50米之处,大清铁骑用热血和忠诚维护了"天朝劲旅"最后的颜面,这个距离是弓箭射程的最佳位置,他们在马背上高速冲锋,在实力悬殊的决战中,清军依旧击毙击伤敌人千余人。
八里桥战败直接导致了北京城门户洞开
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沿用了蒙古人惯用的"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战略,指挥骑兵穿插于联军的南路和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
如果联军同样手持大刀长矛的话,僧王的计划成功的几率将会接近百分之一百,然而英法联军手中拿的却是洋枪洋炮,勇气与忠诚固然重要,但是在火药利器面前确实是无力的。
南路胜保所部在损兵折将后被迫撤退,僧格林沁的计划未能实现。
接下来的事情,每一位炎黄子孙都知道得那么的痛心:咸丰帝出逃承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因战事失利,咸丰帝的喻诏也来了:诏禠僧格林沁爵、职,仍留钦差大臣。
法军主帅孟班托
四、最后的忠诚
咸丰10年,黄河流域的捻军四起,京师再度震惊,在家闲赋的僧格林沁有了复出的机会,亲率万余大军开赴山东与捻军作战,这时的僧王所部,更多的是由汉人团练组成的地方部队了,各级军官也是汉人居多。
或许他也没想到,这可能是他的军事生涯中的余晖。只是,面对拿着同样武器的捻军,他找回了最初的自信。
同治2年,僧王所部攻陷了雉河集,捕杀捻军首领张乐行,这一战果导致僧王对于歼灭捻军过度的自信,过度的自信导致了过度的轻敌。
同治3年,捻军余部在张宗禹的带领下在安徽桐城与太平军李秀成部汇合整编,针对来去自如的僧王骑兵,整编后的捻军"易步为骑",整编成为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新捻军,并改用"诱敌、疲敌"的战略,引诱清军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来回奔驰了3个多月,清军被拖得疲惫不堪。
同治5年5月,已被捻军"遛狗"式拖得"不知天地、不解东西"的僧格林沁尾随捻军进入山东高楼寨地区。
这时候的僧王已经是危险接踵而来,他进入了捻军布下的一个大局之中,18日下午,埋伏在高楼寨的捻军一起出击,清军分路应战,均被击败。僧格林沁被迫率领残部乘着夜色的掩护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的吴家屯时被杀害于麦田之中。
高楼寨一战,僧王所部7000余人全部被歼,八旗力量尽失。
五、八旗折柱
在大沽口阻击战中,被咸丰帝寄予厚望,他也曾想过建立功勋,在上书咸丰帝时说道:"奴才等惟有督率将士,竭力防堵,以冀上申国威,下抒民望。"
此时的英法联军已经普遍装备了后膛枪炮,清军的武器依然是鸟枪、大刀和长矛,尽管双方军备差距悬殊,但僧格林沁还是凭借其忠勇朴诚作誓死抵抗。可是战争就是战争,需要的不仅仅是忠勇,更需要铁血。
"上申国威,下抒民望"的口号固然鼓舞人心,但是转化不成子弹,更杀伤不了敌人。清军之败,非人之败,而是器物之败,制度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