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再次参加了教研处组织的我校骨干教师围绕“生本三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九位骨干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谈了对生本三学课堂的理解,总体听下来有三点感受。
一、紧扣主题,述三学理念
九位骨干教师绝大部分都能围绕沙龙活动主题,或阐述对生本教育的理解(陈淇玮),或分析三学课堂模式的理念(王肖雪),或总结三学课堂实施后课堂发生的变化(周春雷),或概括三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不足(汪兰芹);有的紧扣三学中的“自主学”谈做法(陈品娟),有的紧扣生本课堂起始谈引入(李利励);有的重点谈三学课堂实施中质疑的问题(徐龙龙),有的重点谈基于三学课堂的校本教研问题如何产生(王为荣),等等,不一而足。大家基本都能围绕生本三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思考和探索,显示出我校的骨干教师有关注教研主题、研读教学理论、主动实践检验的教研意识和教学反思意识,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研修成长中的一大进步。
二、围绕实践,谈教学困惑
好几位骨干教师在短短几分钟的沙龙交流中,有的列举了教学案例,有的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我们学校的生本三学课堂的理论建构仅仅是一个模型,在各个学科的实施中应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这需要我们各备课组深入的实践探索。在骨干教师的沙龙交流中,绝大部分同志都谈到了自己探索实践中的困惑。譬如,陈淇玮老师认为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徐龙龙老师认为合作交流的时间难以把控,语文学科“反思学”中检测题目难以设计;王肖雪老师认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习惯及优等生的辅导仍然是三学课堂中的困惑;汪兰芹老师则反思了三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仍然不到位、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较欠缺、地理学科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不足的问题;周春雷老师认为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差、学生交流时不肯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有时受到教学进度的制约等等问题。这些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实际上是生本三学课堂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它标志着大家对生本三学课堂模式如何学科化、如何操作化,如何有灵活性、有变通性等进行了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要从理论上去寻找,更要从实践中去探索,这应该是下一步我们应该做的。
三、结合学科,析探索创新
几位老师的发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这也是生本三学课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生本三学课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上,不仅文科与理科不同,同为理科的数理化也应该有所不同,就是同样的物理学科在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也有差异,同一学科由于学科知识内容的差异在不同阶段操作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类型的班级教学上也有差异。很显然,几位骨干教师的沙龙交流所呈现出来的困惑各异,展示出来探索也不同,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创新方法。例如,李利励老师谈物理学科的导学与引入,就具有特别的激趣方法;汪兰芹老师的地理学科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地理工具来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等等。探索实践是无止境,应基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这样的学习研究与探索实践才是真实的校本教研,也是个人研究业务提升的方向。
整个沙龙活动也呈现出我们骨干教师在生本三学课堂探索方面的一些不足:
一、实践的策略欠缺。生本三学课堂仅仅是一个框架,在实践中需要学科化,在操作上需要具体化。就同一学科而言,在实践操作中根据不同课型,应该有不同的实施策略。这需要我们思考,需要我们实践,更需要我们总结。显然我们的探索和实践还不够深入。有关生本三学课堂实施的方法策略思考研究的还不够深入,目前也没有比较成功的某一个学科的某种课型的生本三学课堂模式产生。
二、理论的思考不深。主要表现在老师对生本三学课堂的本质的认识、结合新课标理念的融通、结合学科的特点、具体到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等思考的不够,没有从理念上真正把生本的思想、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来规划教学和设计教学,表现出学习理论是一套,课堂的理解与实践又是一套的两张皮现象。对很多问题的探索欠深度。譬如,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至少应该有六个要素要考虑:一是要有值得小组合作探究的整合性问题,二是要在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三是小组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设置和人员分工,四是小组必须有组内的交流和最终的全班交流,五是小组的内部和各组之间要有考核和评价,六要有小组学习结果的反馈和根据反馈进行的小组组织或学习调整。
再比如,关于老师课堂“讲”与“不讲”的问题。三学课堂以学定教,以学习为中心,但并不排斥老师的讲,并不是老师都不讲,只不过是老师的讲要以引导的方式出现,讲在精要处、关键处、疑难处,思维的提升处,能力的越升处,这些不仅要讲,必要时要讲深,讲透,讲精彩。
生本三学课堂,只是一个概念,只是一个框架,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还需要从理论的构建、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地推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盼望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开花结果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