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还是没成长?”——真正的破局,是“由外而内”重塑自己
上周和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做了5年运营的朋友吃饭,她苦笑着说:“我每天加班改方案、学新工具,可升职名单里总没我。看着同期入职的同事要么转管理岗,要么跳槽涨薪,我慌得不行——我到底差在哪?”
这让我想起领导力专家埃米尼亚·伊贝拉在《能力陷阱》里的洞察:我们总以为“先提升能力,再改变处境”,但现实是——你被困在“旧能力”里,越努力越重复。真正的成长,是“由外而内”打破舒适区:先改变外在行为、环境和关系,再倒逼内在能力升级。
一、你以为的“努力”,可能只是“重复旧能力”
朋友的困境,其实是大多数人的缩影:
•每天做着熟悉的工作(写方案、盯数据),哪怕再熟练,也只是“优化”而非“突破”;
•社交圈停留在同部门同事,聊的都是“KPI、甲方爸爸”,视野被锁死在本职工作里;
•遇到问题习惯用老方法解决(比如“多加班”“更细致”),却从未想过“换个思路会不会更高效”。
心理学中的“能力陷阱”指出:人会本能地依赖自己擅长的领域,用“重复成功经验”获得安全感。但这种“努力”,反而会让你陷入“越擅长越局限”的怪圈。
就像我朋友,她擅长写精细化运营方案,但公司正在转型做用户增长,需要的是“资源整合+跨部门协作”的能力。她越在旧技能上精进,越和新需求脱节。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补短板”,而是“跳出去”——用新经历、新关系、新挑战,倒逼自己长出新能力。
二、“由外而内”转变三步法: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破局”
伊贝拉教授提出: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变,需要先改变外在的三个维度——重新定义工作、重建人际关系网络、改变做事方法。这三个动作像齿轮,互相推动,最终重塑你的能力。
第一步:重新定义工作——跳出“执行者”视角,做“问题解决者”
很多人困在“完成任务”的循环里:领导让写方案就写方案,让盯数据就盯数据,却从未想过“这些工作如何支撑团队/公司的核心目标?”
重新定义工作的关键,是把“我需要做什么”变成“我能为团队创造什么价值”。
朋友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跨部门项目:她被临时抽去支持用户增长组,负责协调市场、产品、技术资源。为了推进项目,她不得不跳出“运营视角”,思考“用户留存率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用运营手段撬动产品功能优化?”
项目结束后,她不仅学会了资源整合,还掌握了用户增长的底层逻辑。后来公司成立新部门,领导第一个想到她:“你既有运营经验,又懂用户增长,这个负责人你来当!”
具体怎么做?
•每周花1小时问自己:“我的工作如何帮团队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比如“优化客服流程”→“降低用户投诉率,提升复购率”);
•主动申请参与跨部门项目,哪怕只是“打下手”——你会看到不同岗位的协作逻辑;
•记录“非本职但重要”的事:比如帮其他组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这些事往往藏着新机会。
第二步:重建人际关系网络——和“不一样的人”链接,打破思维茧房
朋友以前的社交圈很单一:同事、大学同学、几个老朋友。大家聊的都是“加班苦”“工资低”,很少聊行业新趋势或跨领域经验。直到她加入一个“用户增长”社群,认识了做产品、做数据的朋友,才发现:“原来用户留存还能通过游戏化设计提升!”
心理学中的“弱连接理论”指出:你的强关系(同事、亲友)会强化你的固有认知,而弱关系(不同领域的人)才会带来新信息和新机会。
如何重建人际关系?
•参加行业活动/线上社群:哪怕只是潜水,也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思考;
•主动约“跨界前辈”吃饭:比如你想转管理岗,就找公司里从技术转管理的前辈请教;
•加入学习小组:和不同背景的人一起读书、拆解案例,你会听到意想不到的观点。
朋友现在的朋友圈里,有教育行业的运营、电商的数据分析师、甚至做心理咨询的——这些链接不仅帮她拓宽了视野,还成了她职业转型的“智囊团”。
第三步:改变做事方法——用“新行动”养成“新习惯”
伊贝拉说:“能力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你不可能先变成“管理者”,再去学管理;而是先“像管理者一样做事”,慢慢就具备了管理者的能力。
朋友开始刻意练习“管理者思维”:
•以前她只关注自己的方案是否完美,现在会想“这个方案需要哪些人配合?他们的诉求是什么?”;
•遇到问题不再自己死磕,而是学会“提问引导”:“你觉得这个方向可行吗?需要什么资源?”;
•每天花10分钟写“反思日记”:“今天哪些行为像管理者?哪些还在用执行者思维?”
3个月后,她的汇报方式、沟通节奏都变了——同事说:“你现在说话越来越有全局观了。”
关键动作:
•找到一个“目标角色”的榜样(比如你想成为的领导),观察TA的做事方式,刻意模仿;
•从小事开始“角色扮演”:比如主持一次小范围会议,尝试用管理者的逻辑推进;
•记录“新行为”的反馈:别人的正向回应(“你这次协调得真好”)会强化你的改变动力。
写在最后:成长,是“先行动,再调整”的循环
朋友晋升后,有次聊天说:“以前我总觉得‘等我准备好再升职’,现在才明白——是‘先升职’,才逼出了‘准备好的自己’。”
“由外而内”的转变,从来不是“等我能力够了再改变”,而是:
•先重新定义工作,让自己接触新挑战;
•再重建人际关系,获得新视角和新资源;
•最后用新行动倒逼新能力生长。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慌,有点累,但就像蝴蝶破茧——你撕开旧能力的“茧”,才能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互动一下:你最近有遇到“努力却没成长”的困境吗?你打算从哪一步开始“由外而内”改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