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无法兑现和改变现状的时候,知识是为了引领人去认知和创造,当知识与个人的能力及素养不匹配时,人往往会质疑自己拥有的知识?这也是在如今内卷的社会出现的现状,知识也开始了通货膨胀,只有掌握足够多的知识并转化成自身的能力,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现状并脱离“质疑心态”。我们生来这个世界,很多少是在被动接受知识,也导致了知识的转化率往往较低,在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身的生存素质等因素影响下,知识呈现了较大的两极分化,这也导致大部分集中在中段的人,大力竞争需要知识中段的资源,加快知识的贬值。
目前互联网时代,将知识变现成快速消费品,可以快速传播和使用,但也可以快速淹没掉,当知识只会存于知道了的层面时,就只是一种可传播的信息。当知识进一步到理解层面时,知识变成一种尚未开发的资源。当知识变成了可使用的手段,知识成为了一种深层次的财富。当知识最终转化成个人的能力时,知识就是人的生存之道。
知识是社会对万事万物的界定与解析,由人类探索或创造,将可发现的规律与现象,进一步理论化和体系化,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变成了人类间可传递的精神“货币”。但人类需要对知识付出劳动力和物质财富的代价。所以知识作为劳动价值的一种,需要足够多的投资,很多人的自身投入有限或者本身资源的缺乏,都会导致自己的破产。所以知识也变成了一种投资风险与战略决策,经营者的自负盈亏决定人的祸福,知识的营利与亏损也取决于健康的经营。
知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孔子无法战胜时代的局限时,已经变成了一种遗憾。当孔子的思想财富经过时代的发展与过滤时,变成了一种传承。知识是天才的战场与硕果,知识是小人物的粮食与资源。对普通人来说,怎样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都需要对自身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
知识中也分优劣,但知识的价值需要付费时,开始出现信息不对称性和知识壁垒。知识本身就对使用者有门槛,导致知识本身就需要对人进行分类,在初高中时,学霸与学渣是常见的,导致了一种群体的划分,变相地演变成了社会的规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成了一种淘汰制度,从而使资源的集中化与有限性,又导致了不平衡与社会资源配置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