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9
#书写生命故事
有妈妈咨询
我儿子7岁半,上小学二年级,放学回来光想着玩,让写作业也不好好写,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坐那里半天也写不上几个字,打骂也不管用,才上学就厌学了,这可咋办呢?
﹌﹌﹌﹌﹌﹌
以下是我的回复:
孩子厌学,这是当前绕不开的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和难题。正值学龄期的孩子,正当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享受学习的乐趣的时候,却莫名其妙地拒绝上学。这是值得引起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家长们深度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很大,是一个涵盖了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多层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系统性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没办法与大环境抗衡,能做的就是先把目光聚焦于家庭教育环境中。
什么是厌学?所谓厌学,首先就是对学习这件事持有“讨厌、厌恶”的一种情绪。这个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就爱学习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自主学习的内置导航系统就启动了。
那么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正到了学龄期,孩子却对学习这件事产生了厌恶情绪呢?
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对于家长来说,做好两件事就够了。
一个是关系,一个是能力。
这是做好家庭教育、根除孩子厌学等“问题”的底层逻辑。
你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一切的基础。
父母只有和孩子建立充满能量的情感链接,孩子才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与自我成长。
比如,经常和孩子聊聊天,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什么具体的帮助;经常对孩子表达爱,亲亲抱抱举高高,信任孩子,家庭环境和谐,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等。
鼓励孩子多参与生活实践,多元化的去体验,构建自主感、胜任感与归属感,这是内驱力的三大支柱。
设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都是烦、是压力、是控制、是挑剔、是贬损打击,感觉学习是让自己非常难受的事,试问,哪个孩子还有兴趣去学习?
家长可以代入自己去感受一下孩子的感受,就能明白。
在良好的、尊重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减少很多防御,更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让孩子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不断物化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能赚很多钱......无意识将孩子工具化。
不当的方法,就会导致不当的结果。家长本想培养个“官”,方法却是在培养“吏”,要么管控出奴性,要么养出“暴君”。让孩子没有自主性,过早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感。即使“学有所成”孩子又能幸福到哪里去呢。
这里引用我的成长导师Joven的回答。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要借助学习这件事来不断一点一点发展自己的意识。在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去了解生命的本质。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自己,重视自己,识别出生命的可贵,并延展它的力量。
也可以更加通俗的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成为自己,将来可以自主选择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这样去理解学习的目的,就会发现,学习不是为了获得什么以证明我有价值,然后获得别人对我认可。
孩子会明白学习和生活从来都不是两件事情,学习跟我是不能分开的。这个才是我们教孩子自尊自爱的表现。
其次,是能力。这里包含家长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能力。
孩子厌学,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二是能力不足,不会或不知道怎么做。
孩子欠缺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兴趣。家长如果没有能力辅助引导孩子,不给孩子自主性,就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很多家长没有能力看见自己情绪的来源,不能够透由孩子情绪去辅助孩子发展智力,反而将自己的“创伤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吼叫”和“打骂”都会破坏大脑中海马的功能,进而影响了孩子的记忆力。记忆力和学习的好坏是分不开的。
家长的认知局限往往会出现一种教育的悖论,打骂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而打骂的行为本身却伤害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所以说,育儿先育己是真理,家长的能力一定是要走在孩子的前面。
综上所述: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把自主性还给孩子。
(2)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从兴趣出发,构建学习力模型。
(3)辅助孩子能力发展。从情绪入手,拆解困难,帮助孩子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