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展了很多次了迩行论坛学习,对于很多老师的案例分享,我都非常的感兴趣,比如说孙晨老师的紫叶李,梁如亚老师的小麦成长记,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们一起挖野菜,这一案例分享。
什么是野菜?哪些不是野菜?哪些菜能吃?哪些不能吃?在老师的细心引导以及家长的配合下,为孩子提供了充分,且丰富的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孩子们对于植物的一些认知上升了一个层次。同时通过课堂中的信息分享,让幼儿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持续的了解一种野菜,活动持续深入,老师与家中深度的进行合作,带着野菜进入课堂,幼儿与老师进一步进行观察,切身实际的学习野菜的样子、以及药用价值,如马兰菜富含维生素、婆婆丁祛火润嗓。在理论上对野菜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把对野菜的学习搬到了实际操作,首先孩子们准备了小工具、准备挖野菜,正式挖之前老师和孩子们发现工具的问题,发现用铁铲更加方便,同时在挖野菜时,怎么挖方便、如何松土、挖出来野菜后还要怎么处理。同事与家长进行密切的合作,家长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通过带不同的野菜让儿童分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让每一个下班的幼儿都对野菜有一个丰富,而且深刻的认知老师,对于这一活动并不是简单地浮云表面,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深刻且真实的参与了。
听了臧老师的案例分享后,我认为最大的价值不是孩子学到了什么,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后,孩子更喜欢野菜了,孩子在餐桌上更能接受野菜。孩子们在系统的学习野菜之前,可能对于这一种食物是抗拒的,在餐桌上可能会选择其他的食物对野菜这一食物难以接受,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孩子们变得更加能够接受野菜,说明这个活动赋予了孩子们现实的意义,小班的孩子,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都非常的困难,更何况是野菜,这种大人有的都比较难以接受的食物,幼儿却在活动之后,接受了野菜。这种是无比能够懂得野菜的一些知识,学习到野菜对身体有益,这样不仅仅是回归了自然,还回归了生活。其实,作为小班的幼儿真正内化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而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成活动,让正在挑食年龄的孩子能够选择自己并不爱吃的食物,这样是非常有意义的。当教师选择一些幼儿并不擅长或者不感兴趣的自然资源让幼儿去探索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来让幼儿把不喜欢的东西变成喜欢的,不擅长的变成擅长的,这就是生成活动的魅力。
其实,这些研究的对象,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见,比如说大厅门口的桂花儿2号场地,攀爬架旁边的丝瓜又或者是枫叶,小草,小花等等等等,只要使幼儿感兴趣到生活中常见的,我们能够合理安排,就可以成为我们和幼儿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