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月2日,阿里巴巴宣布95亿美金收购饿了么,如果我没遗漏,这应该是国内互联网最高金额的现金并购了,从2月份传出信息,但尘埃落定过了近两个月。
饿了么跟Facebook如出一撤,为典型的起源大学校园的创业项目,不知不觉已成立了九年时间。创始人张旭豪,从24岁创办公司,如今也跟随饿了么度过了九个年头。
还记得,2013年,我在大学的时候,借助微信的崛起,也做过一个校园外卖的公众号,当时并不知道饿了么(即使已成立好几年),模仿的对象,则是武汉本地中南民族大学的一个学生创业项目——吃喝茶山刘。
那个时候,听闻一个学生创业的项目,拿到了100万的天使投资,这个连如今团队一月薪资都不够的金额,对于2013年的我,可谓是天文数字。
大学时候的创业,由于机会成本极低,说干就干,我们迅速组起一个小团队,开始去BD校园周边商家。
由于此前做过一个折扣卡的项目,因此商家资源还算不错,很快的拿下了我们紧连两所大学周边的60余家餐饮商家。
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系统是第三方提供的,给予商家接单的无线打印机是租赁的,通过一波校园推广,公众号的粉丝如滚雪球般的开始增长起来。
回头看看当初是如此的稚嫩,而业务的快速增长只是因为需求对了、时机对了;后来参与的超级课程表项目也是如此,需求切准了,为核心。
不曾想,2014年开始外卖大战开启,相比我们对商家收取的服务费,攻城略地的饿了么、美团外卖,对商家和用户两端进行补贴大战,我们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格局和视野,往往能决定一个项目,能够走多远。
(2)
就如前文说的,我此前做的校园外卖项目,已经到了2013年,为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但我却不知如饿了么这样,一些在行业沉浮了好几年的企业。
饿了么,早期用PC互联网叫外卖的方式,替代传统的电话外卖方式,后续又成功向移动端迁移,走出第二条曲线,并通过稳扎稳打的配送体系,建立属于自己的壁垒。
有一次,听饿了么天使投资人朱啸虎的分享,早期外卖市场的整体估算不过几十亿元。并且外卖不是一个新物种,长期已存在,大家都不陌生。
但十年前,或许没人能想到,叫外卖这个被视为极少数懒人的行为,如今却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欲哭无泪的则是方便面厂家了,互联网的跨界打劫,颠覆性,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一直跟团队成员反复强调数据的重要性,这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
此前一个同学,公司是做杯子的,一次做出了黄、黑两个颜色的杯子,难以抉择主推哪一个。
后来做了一个聚会,在会上问大家喜欢哪个颜色,大部分都说黄色的好看,散会出门的时候,每个人可以带走一个杯子作为礼品,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都带走了黑色的那个。
杯子的这个故事,就如同在早期询问用户,你们会长期叫外卖吗?
询问调查用户需求,远比不上去分析用户最终的决策。
外卖长期存在的市场,很明显是被新的方式,重新定义引爆,赢得了用户的认可。
(3)
视野和格局,很多时候需要阅历去锤炼。
此前在美团外卖工作的一段时间,通过复盘,我不禁感慨,如果饿了么早期就能有更高格局,快速扩张,或许就没有美团外卖什么事了。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饿了么创办不久后,就实现了盈利,花了四年的多时间,才覆盖了十来个城市的高校外卖市场。
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大规模的补贴打响,至今无论饿了么还是美团外卖都是亏损之中,14、15两年,O2O浪潮的涌起,外卖进入上千个城市,也从校园进入白领市场。
饿了么早期没有快速扩张,很重要的一点,则是误认为如此累活重活,巨头是不愿意涉及的,可以稳扎稳打的发展。
但如今的互联网,轻的领域早已无突破机会,新的项目都是越来越重,比如这两年的供应链项目,工厂、仓储,远比外卖配送还要重的多。
当下的创业,如果仅想做一些轻的项目,偏连接的工作,我想并不会存在什么机会了。
或许饿了么并入阿里大家庭,为最佳的出路,原有创始团队在三十出头的年纪,经过了这近10年的历练,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
而焦虑的或许该是新美大了,在打车市场看到机会后,如果外卖市场市占下降,则得不偿失。
作者孙凌,资深校园市场从业者,每天分享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