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多新生儿出生缺陷,儿童“感统失调”也成为不再陌生的名词,很多妈妈们也在医院和康复机构,通过自身接触和口口相传了解了诸多感统失调宝宝的症状以及如何进行感统训练。
虽然感觉统合理论最早发端于美国,主要针对自闭症、脑瘫等儿童,伴随着自闭症数量在国内越来越多以及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自闭症的数量目前在国内也达到了一千万。而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这一千万自闭儿中,又有大部分儿童存在感统失调,以及从大概念来讲,很多胆小、爱哭、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能力欠缺的普通儿童也存在一定的感统失调。
越来越多的感统失调儿童的出现,究竟是合理存在的现象,还是感统失调被妖魔化?也成为医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话题。
明白真正的感统失调的原因后,很多剖宫产的妈妈,尤其担心孩子会“感统失调”,甚至很多不是自闭症的孩子,一旦出现学习能力差、平衡感和运动不协调,甚至是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妈妈们就很容易把孩子往“感统失调”这方面去想。
于是,“感统失调”孩子越来越多仿佛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从而将“感统失调”这个词妖魔化。妈妈们一边在惶恐不安中焦急不安,一边在不断的寻医问诊中走了很多弯路,而又因为不得法的康复训练以及很多不良机构的忽悠而上当受骗,耽误了真正有感统失调的孩子,又让很多本来没有毛病的孩子出现了各种缺陷和不正常的现象。
那么,什么叫“感统”?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什么叫“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意味着儿童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整合的能力,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
再简单点说,感统失调就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通过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才能纠正。简言之,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超过12岁就容易定型,不易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容易造成孩子“感统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参考文章《特殊儿童感统训练解析与方法指导,也许你一直理解错了》,
虽然感统失调的不少症状和表现,单独从某一条去看,大量孩子身上都有,比如孩子玩弄生殖器,也许只是他进入了性蕾期;比如孩子2岁多了还未说话,也许只是进入了语言沉默期;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也许只是对所接触的、所学的不感兴趣;比如孩子对大人的话充耳不闻,也许只是因为孩子过于投入在自己的探索世界里,这一点,男孩子们尤其容易明显。
所以,父母别轻易对号入座,看到一两个症状后,就急慌慌地往自己孩子身上扣,给孩子贴标签。“感统失调”的界定和诊断很复杂,需要专业机构的测评。
而这也正是感统训练被妖魔化的症结所在。
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前,首先由专家测查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订一对一的训练方案,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强化训练,使儿童能充分感知各种刺激,在大脑中进行感觉的统合,促进全方面的发展,包括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自我控制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等。
不管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都请父母不要过于焦虑。
有专家指出,感统训练最开始是在医院的儿科,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进行,后来被部分幼儿园引入到课堂,现在发展到一些早教中心、培训机构也有开展。感觉统合失调需要通过系列的测评,才能分析诊断出究竟哪个感觉统合出现了问题。例如前庭平衡功能失常的儿童会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触觉过分敏感的儿童会表现出紧张、脾气暴躁、怕黑;本体感不良的儿童,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能力差,手脚笨拙等等。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机构都打着感统课程的旗号开班授课,但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感统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老师指导,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课程前,不妨先进行试课,了解清楚机构的资质和设备。
作为星儿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是学习生活规律,生活自理,让孩子在环境中泡?还是学会行为规范?这都是靠时间和行为来规范的。其父母和孩子的内部自我管理统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到了上学阶段的年龄,是等孩子好了再去幼儿园?什么时候好,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又是需要家长考虑和正视的问题。
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医生所谓的等到好了,那说明孩子就是有问题的。
这就需要在生活化的环境中指令的运用,让孩子感觉到自我管理的行为。只有做到内部管理自我统合的孩子,才能进入普通学校。注重孩子品德的形成与养成。
真正的感统训练是让孩子在真正的自由中也能够做一个老师引导家长和特教老师,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一直无拘无束,而是为了让他学会规则,在自由环境阶段过度到主体阶段,从观察阶段到体验阶段过度。
关键是尊重孩子心理,强化孩子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选择,引导孩子动机。
在主体学习环境,从拓展阶段到创新阶段。这个很难,但是由最初的观察阶段开始,孩子是有进步的,给孩子不一样的环境刺激,让孩子觉得是有人保护他,有了安全的心理,孩子会哭了就是有了心理暗示和依赖。
然后再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稳定,比如对某人有依赖,但是不再用哭的方式表达,而是学会在一起时快乐,分开(放学)后也能忍受分别。
以对待正常孩子态度对待感统真正失调的自闭症孩子,不要怕孩子闹,闹是有情绪化的反应,是合理的。唯此,那些妖魔化感统失调的比例就不会如此之高,孩子泡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然会顺其自然地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把孩子当成是一个正常的孩子,那么,他真的就变成了一个正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