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生活,阅读改变人生,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美国哲学家约翰佩里的,拖拉一点也无妨。
这本书的封面非常可爱,也把作者称为萌教授,确实,这本书写的非常有趣,颠覆我们平时所接受的主流的思想。相对于教大家如何去对抗拖延症这一类的方法,这本书更重要的立意,可能是改变大家的思想,减少拖延症患者的内疚感和心理负担。
作者约翰佩里是斯坦福的荣誉客座教授,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然他也是一位拖延者。他的拖延到了什么程度呢?比如这位教授会拖着学生的论文不改,教科书的订单不填,却跑去海边跳大绳。比如15年前,他首次提出了结构化拖延法的理论,一直有心为这个理论添加内容,不料积习难改,直到15年后,才写完了这本书,但他是拖着作业不改、论文不看换来的。
可能有的人一看到这个书名,会以为作者所要传达的理论和思想,是要把拖延变成一个深藏不露的美德,把拖延者们变成英雄,把应该完成的任务拖到天荒地老也没有关系。但其实作者想要传达的,乃是说拖延是一个缺点,但并非世界上最糟糕的缺点,你有可能爱拖沓,但你依然做完了不少事。拖拉不是罪,最重要是,作者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且聪明地利用它,来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那么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就是结构化拖延。那什么是结构化拖延呢?
结构化拖延这个理论是作者自创的,意思是说: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按重要性列一个清单,你可以在脑子里想一想,或者专门写下来。在这个清单中,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一些其他值得做的事情位列其后。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往往是我们想要避免去做的,那这个时候清单当中的后面几项,就成了我们想要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
我发现我无师自通的运用了这种方法。我也是一个拖延者,但应该症状并不非常严重。比如,我近期最重要紧急的任务是准备中级的考试,但如果让我从一天的开始,就马上进入到复习中,会产生一种畏惧感,无法投入,这时候我就会先做清单当中的其他事情。当这些事情完成,从清单中把任务划掉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 ,并且为了完成清单当中后面的几项任务,已经花费了一些时间,这个时候再去做最紧急重要的事情,就会是带着既愉悦又紧迫的心情去完成。又比如在写这篇书稿的时候,我就完成了另外的几项任务:趁着618,在当当和淘宝选好了想要买的书;和父母去水果店,选好了送人的礼物;给自己做了一顿美味的午餐;边看电视,边做运动边消化。
当然这其实仍然会产生问题。一个是专注力的问题,当对这些紧急重要的任务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如果总想着先去完成别的任务,那就无法专注在完成现在这个任务上,效率会变得低下;另外一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其他事情上,那就不会留下太多的时间在重要的任务上,虽然作者认为很多任务你可以借别人的东风来完成,但其实更多的任务是必须要花费自己的努力和时间的。比如作者所举了一个例子,他要填写教材订购单,但是他往往会在夏天过半之前提交,我估计应该是在开学之前已经很紧迫的时间了,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可以从办事效率颇高的几家出版社,订几本已经选出来热销的著作。但就像我所举自己的例子,我最重要紧急的任务是要考取职称的证书,可如果我不自己花下时间和精力的话,就没有办法通过考试,毕竟没有人可以代我去考试。
所以这一个结构拖延法是可行的,只不过需要自己把握好时间,调整好心态。
另外我觉得书中还有几点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大家分享。
第一,拖延者很多时候是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因为太希望把事情做得完美,而不敢下手。所以作者就建议我们,不需要去追求完美,完成的比完美差一点点就可以了,这也和我们在洋葱阅读群里说的“先完成再完美”一样。
其二,好好利用待办事项清单。一个是每日清单,列举出要做的和不要做的,并把大任务拆成小块,每完成一个就鼓励自己一下,日积月累就能把大任务完成了。另外一个就是要准备一个预防性任务,把会让自己分心的事情写在上面,提醒自己不要去做。
以上就是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们有参考价值的地方。
这本书很薄,只有130多页,每页的排版字数也很少,如果有兴趣的话就可以买来看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