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过我,你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吗?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影响力,这个词非常熟悉,但是,到底是什么呢?是说服力?那我其实是个很友好的人啊,我也不想特意去说服谁。可读了罗伯特 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之后,我觉得就算你不想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也得知道别人会怎么影响你。如果你想影响别人,那就更应该读一读了。毕竟,这本书被评为“史上最强大、最震慑人心、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而且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别人利用书中的技巧给你下套呢。
本文介绍书中列出的几种经典的方法,你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很多商家也是利用这些方法去赢得客户的,必要的时候,你要“看穿他们的阴谋”。
第一,互惠。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商场里面会有很多试吃的东西,面包、水果等,如果你吃了一些,内心是不是会有点亏欠感?然后无论如何也买一点东西回去?如果不买,是不是会感觉有人说,你看那个人,占小便宜。这样的商家就是利用互惠原则在“给予,索取,再索取”。
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碰到一个男孩子,他说正在卖一场戏剧的票,30元,我说我没有时间看戏,他马上拿出一盒巧克力说,那要不要买点巧克力,3 元,于是我买了两个巧克力。但我立刻意识到,巧克力其实我也不喜欢,但是我已经拒绝了他的一个请求,多少有了一点亏欠感,于是就放松警惕答应了他的下一个请求。
互惠,你中过招或者自己这样做过吗?
第二,承诺和一致。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沙滩上,研究者A躺在受试者2米多远的地方,过了一会儿A起来到别处走走,把自己的收音机放在躺着的浴巾上。这时候,研究者B过来“偷走”了收音机,实验20次,有4次受试者会主动阻拦。而如果A在走的时候和受试者说一句“麻烦帮我看一下东西”,这种情况下,几乎每次受试者都是阻拦“偷窃行为”。这就是受试者要按照之前的承诺行事。
有人说,在打算说服别人的时候,要首先说一些明显 “是”的问题。
所以,也不要轻易附和闺蜜她老公多么不好,她可以说,你不可以说,因为如果你说了,就是否定她之前的选择啊,不信试试看,她肯定还要找出她老公多好来反驳你。
同时,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是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第三,社会认同。
很多娱乐节目都有一种叫做“罐头笑声”的场景,听着这样的笑声,明知道是假的,但是我们往往也跟着笑起来。为什么呢?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两个多世纪以前,《少年维特的烦恼》轰动一时,但故事以书中的主人公维特的自杀而告终。这本书让歌德名声大震,也在欧洲印发了一阵自杀浪潮。因为影响太过强烈,好几个国家都把这本书给禁掉了。
心理学家认为,一些内心饱受折磨的人读了别人自杀而死的报道,就仿效了这种做法,了断自己。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第四,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相处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比如,我们都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所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假装在若干方面跟我们相似,有意识地讨我们喜欢、要我们顺从。如果要不想落入这种圈套,请把注意力放在效果而非成因上。
当然,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原则,说服别人。
第五,权威。
有一位朋友,是一位教授,他经常出差,会在餐馆、机场和陌生人闲聊。他说,以他这么多年的经验看,最好不要在谈话里偷漏“教授”的头衔。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交流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里风趣自然的聊友像换了一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心理学家说,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权威体质能赋予社会巨大的优势,有了它,适于资源生产、贸易、国防、扩张和社会控制的成熟社会结构才得以发展。没有它,就会导致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对文化群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但是如有有人试图用权威的影响力左右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得谨慎了。要判断什么时候该遵循权威指示,什么时候该保持独立的见解。
第六,稀缺。
物以稀为贵。这让我想起很多年之前看到一则故事。说有个画家有3幅画作,有一天有一个人看中了,非常想买,“一万元”买画的说,“再便宜点吧。”卖画的人没说,拿出火机把其中一幅画烧了。“一万五一幅”,准备买画的人看的目瞪口呆,还是有点犹豫,这时候,卖画人再次拿出火机,把第二幅也烧了。“三万元一幅。”最终,这个买画的拿着原本可以买三幅画的钱带了仅剩的一幅画回去。
稀缺还有一个同义词就是反叛,罗密欧与朱丽叶真的爱的那么浓烈吗?不是的,是他们两个家族的人的态度,让他们产生了叛逆情绪,才致双双自杀。
面对稀缺压力根据警觉采取行动是比较难的,一是对稀缺的典型反应阻碍了我们的思考能力,一看到想要的东西要得不到了,我们的身体就亢奋起来。知性、理性的一面就后退了。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须谨慎行事。
最后,给您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对每一个原则,都从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对策四个方面介绍。读一读,不管是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还是预防掉入别人的陷阱,都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