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45-520
1、 这章开头提到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关注点是整个社会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在货币还没诞生之前,可能更多的是通过物物交换,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货币的作用有三: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必须交换的东西刚好是对方想要的)、降低质量检验成本(检验要交换的物品是否合格)、增加交易量。
市场上如果单靠物币交易,货币的流通性是有限的,这时就衍生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是如何创造货币?假设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有800元钱在流动,人们利用这些钱进行交易,有个商业银行系统,专门帮人把钱存起来,在贷出去,从众赚钱利息差价。贷出去的次数越多,银行账户中的钱就可以“无止境”的增长,实际上政府对每一家商业银行都有规定,必须留一部分作为“法定准备金”。限定一定金额货币的流通。
2、 讲讲通货膨胀的概念及与失业的关系: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注意是总的物价水平,并且是持续的增长。比如现阶段水果大涨价,这属于通货膨胀么?不是,只是总物价中其中一种。要更深入理解这个概念,可以用“货币数据轮”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公式MV=PY(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平均物价*社会的货物总量),引起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家通常按这四要素来讨论,但究竟是哪几个因素起了多大作用,是不容易精确确定的。对引起的成因有两派解释:社会需求引起和钱印多了引起。
通货膨胀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多的影响,表现在:A通货膨胀的坎蒂隆效应(货币分布不均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摊均的现象,就像蜂蜜一样)、B会让人做出错误决策(需要分辨物价上涨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变化、C具有转移社会财务的效果(钱不值钱,就该存物比如黄金)D与商家涨价无关(他们只是提前预测到做出的反应)、D是一种无形的税收(工资水平增加,税率增加)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先看一条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如果货币工资变动率高,就业率就高,失业率低;反之。后被推翻,改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成反比。但如果反复使用通货膨胀来应对失业,失业率就有可能降不下去,就会出现所谓的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研究至今,大多数经济学家达成共识,不论通货膨胀高低,失业率或就业率都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常数。
3、 选举结果谁说了算:假设有三个人构成一个团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单峰偏好,也就是理想状态中的一点,公众选择越接近他心目中的那个点,他就越满意。比如聚餐,一人选择定价50,一人选择定价120,另外一个选择定价250,最后的结果会是比较趋向于中间值。这种现象在投票中,存在较多,所以会演变成原本是为了远大理想参加竞选,结果调整为为了赢得中间人的票数而刻意迎合他们的喜好。?这个观点倾向于人们只有一个选择点,那如果有两种要如何选择?提到另一个定律:阿罗不可能定律,指人们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因为选择的结果其实是循环的,另外不同的问法决定了不同的答案。比如员工投票旅游,海南、北京、西藏。从路线方面是一个选择点,从价位上是另一个,天气时节又是另一个,不同的问法,基本上每个地方都会有重复选择。结果完全取决于公司策划者用何种方式组织。
补充:在讨论民主投票优劣时,当涉及到自身利益需要承受代价时,人会变得理性;当如果自身不需要承受代价时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甚至不嫌事大当网络键盘侠。比如明星捐款,捐一个亿还喷赚了十个亿才捐那么一点。这种不负责任的观念对他人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所以不管是处理私人事情亦或者是讨论公共问题,都需要秉着负责任的态度。
4、 戴雷科特定律:指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并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这个观点有点类似前面提到的同工同酬,原本想要保护某部分人的权益,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弱势者(穷人)没有可争取到资源的能力,富人不屑那些小资源,所以中产阶级就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比如公共教育、公共医疗服务、社保和养老金、免费高速、廉价房等。
脱贫致富之路知易行难,如何才能真正让穷人收益,最主要是要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等同穷爸爸和富爸爸书中提到,两者间最大的区别是思维上的不同,所以需要让穷人意识转变,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接受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