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农村每户人家来说,柴禾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年365日,每日三餐的吃食都与之息息相关。每当秋收完毕,人们除了大车小车的运粮食之外,然后就只剩下向家里运柴禾(玉米秸秆)了,那时忙碌了一秋天的庄稼汉子们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甚至连马儿的脚步声都轻快了,拖拉机的突突声也成了美好生活的配乐。柴禾运到家就意味着秋收完成了,就等着年后卖了粮食,一年的收成就到手了。至于垛柴禾垛那可是很有讲究的,那是证明每家男人能力的时刻。首当其冲就是选址的问题,其难度不亚于农村选房基地,首先不能离家太远,太远冬天媳妇婆子们每日三餐去捡柴禾做饭,难免会挨冻,挨冻后又难免唠唠叨叨,脾气暴躁者,甚至会破口大骂。试想在冬日寒冷又干燥的清晨,女人们从温暖的被窝里爬来出去远处拾柴,谁会情愿?所以这个时候男人们都会选择闷不吭声,等待明年能够一雪前耻。其次又 不能太近,太近若是着火就会殃及到房屋,那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在开始垛柴禾之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观望一阵后在择址,大多数都是选择不远不近的地方,结果发现几乎家家的柴禾垛都是挨着的,虽方便但是危险系数却极高。每个村子都有千十来号人,难免鱼龙混杂,小纠纷也时有发生,如果有鸡鸣狗盗之徒试图打击报复,往往会选择在月黑风高夜,一枚小小的烟蒂亦或是一根小小的火柴,都可能导致一场火灾的发生。发现及时还好,如果不及时就会火烧连营,颇有草船借箭之势。几乎每年的冬天都会有这种壮观的场景发生,那时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煞是惊艳。当然人们是没心情欣赏这等美景的,而是人人自危,除去老人和孩子之外,每个人都会加入救火队中。当时只有镇里才有消防车,而最近的村子距镇上也至少有五公里,在电话还没有盛行的当时,指望有人去找消防车来救火,估计整个村子都会不复存在。所以,村子里的男人都会自主自发的结成救火队。当然,这个时候最高兴要数孩子们了,不用担心有人喊回家去睡觉,疯了似的玩乐,一会听老人们研究风向的问题,幸灾乐祸的想着谁家会遭殃 ,一会又跑去看谁家从房子里拿出了什么新奇的东西,然后聚在一起热烈的讨论。这时,每家每户都不敢入睡,直到火势彻底被扑灭。
当然柴禾垛的外观也是十分讲究的,四四方方,搭得就像帐篷一样。同时搭的人还要考虑好怎样搭才会保证即使底部被掏空,上方也不能有明显的塌陷,不可马虎了事,搭的时候还有一捆一捆的检查好,是否有松捆的现象,如果一拽就松散了,柴禾就很难再运回到屋里了,难免又会听到婆娘们的咒骂声。整个柴禾垛垛完后大约有三米高,人口多的甚至有四米高,可想垛柴禾垛的还是有一定难度系数的。即使这样人们仍然热衷于每年收集柴禾,然后剁成垛,因为里面不仅垛着三餐饱食的幸福,更垛着农村居家过日子的乐趣。
若干年后,再次回到生我养我的小村,儿时的伙伴早已散落天涯,像极了村子里散落在各处的柴禾垛,再也找不到连成片的景象,天然气早已替代了柴禾,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总感觉天然气上那小小的一口锅却再也烧不出昔日大锅灶台的美食,也烧不出全家围坐在一起的热闹和欢腾。若干年后,柴禾垛也许也会向其他的老物件一样消失殆尽,但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柴禾垛却永远垛进了我们这代人的的记忆深处,无处安放,似乡愁。